第八十四章 靖康之耻(1 / 2)
在整个靖康之耻中,表现最糟糕从而让整个中国寒心的就是赵宋朝廷,他们的表现印证了“肉食者鄙”这个千古公论,卢俊义想了想明末、清末、民国时期那些上位者的表现,都是如此,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诚哉斯言!
在整个靖康之变中,表现最出色从而让整个中国为他们喝彩的就是汴京城内的贫民百姓。汴京的贫民百姓逆境中求生存、勇于自救、愤于抗金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中国其他地方的人民。卢俊义不禁感叹到,那些朝廷上的达官贵人也住在汴梁城内,同在汴梁城同饮汴河水,为什么差距那么大呢。卢俊义又不禁想起明末的北京城在满清铁骑下的表现,想起清末的北京城在八国联军枪炮下的表现,想起了民国时期的北平在日寇枪炮下的表现,相比起来,同样是老百姓,同样是天子脚下,为什么差距这么大。
靖康元年十一月底,金兵东、西路军会师汴京城下,金兵再次包围了宋朝京城。这时京城危在旦夕,赵桓还在幻想与金求和。汴京虽然还有七万宋兵,但赵桓根本不组织这支军队进行有效地抵抗。汴京城中的百姓坚决要求抵抗金兵,自发起来杀死抵抗不力、有奸细嫌疑的东壁统制官辛康宗(此人正是辛兴宗的弟弟,出卖他兄长的人除了李邦彦之外还有他一个)。赵桓一伙害怕京城百姓造反,在辛康宗被杀后,忙把参加守城的汴京百姓赶下了城头。
赵桓不让汴京百姓抗金,却想依靠汴京的市井无赖,组织所谓“六甲正兵”、“六丁力士”、“北斗神兵”来保卫汴京。十一月二十五日,自称懂得“六甲法”的郭京命令由一帮无赖组成的七千七百七十七个“六甲正兵”,大开宣化门出战。这帮“神兵”一出城就被金兵击溃。郭京见势不妙,推说下城“作法”,带领残兵南逃。洞开的城门还未来得及关闭,金兵就蜂拥而入,汴京失守了。
虽然汴京城破,朝廷依然决意投降,但汴京军民不愿作亡国奴,抗敌情绪极具高涨,要求参战的人达三十万之众。他们宣誓:人在城在,誓与京城共存亡!赵桓吓得面无人色,哪里敢抵抗。他狠狠地对百姓说:“巷战巷战,无异于加速死亡。君不见精通‘六甲法’的郭京也被打败了?金胜宋败,这是天意!”金军见汴京军民已做好展开巷战的准备,不敢贸然进占全城。于是故伎重施,提出议和要求,向宋王朝索银要物。赵桓派宰相何栗去金营乞和,何栗吓得连马背都爬不上去,手中的马鞭一连落下来三次。
完颜宗翰和宗望却要赵桓亲自到金营商议割地赔款之事,赵桓不得已亲自进了金营求降,献上降表,并秉承金人的意旨,下令各路勤王兵停止向开封进发,对自发组织起来准备抵抗的民众进行镇压。
金军大肆搜括宋宫廷内外的府库,以及官、民户的金银钱帛。赵桓还派出二十四名官员帮金兵在皇亲国戚、官吏、和尚道士等家里前后查抄了二十多天,金兵除了搜去抢去金一千万锭,银二千万锭,绢一千万匹之外,还把珍贵的古玩文物、全国州府地图档案也一抢而空。
当时正是严冬季节,大雪纷飞,被掳掠一空的汴京军民遭受饥寒无情的袭击,冻死、饿死的人不计其数。赵桓的投降政策,使汴京军民遭受无以复加的灾难。
汴京贫民百姓们忍无可忍,便不顾赵恒的投降政策,毅然决然地,自发自觉地聚集起来展开了对金兵的抵抗,一场大规模的巷战眼看就要爆发了。
如果不出意外的,这场汴京百姓们自发的抵抗侵略的正义行动最终惨败收场,因为在正面对抗上,手无寸铁的贫民百姓们如何能跟装备精良、骁勇善战的金兵抗衡,虽然能够投入巷战的汴京壮年男子将近有三十万;而且还有以赵桓为首这样的投降派的作祟,这些肉食者脑壳坏掉了,他们害怕百姓造反胜于金兵入侵,派残留的六万多宋军协助金人镇压自发抵抗的民众。外有强敌内有家贼,汴京民众想将金人赶走,那比登天还难。
如果一直没有人出手帮助汴京百姓,那么就会不可幸免地发生跟历史上一样严重的靖康之耻。四月一日金军俘虏徽、钦二帝和后妃、皇子、宗室、贵戚等六千多人北撤,宋朝皇室的宝玺、舆服、法物、礼器、浑天仪等也被搜罗一空满载而归。北宋从此灭亡,这就是所谓的“靖康之难”,也称“靖康之耻”。
这倒没什么,关键是金人还俘获了大量百姓和工匠,与此同时他们几乎等同于零损失。女真人擅长野战,巷战是他们所有强项上最弱的一环,如果能在汴京城内消耗掉他们一部分战斗力,对日后全歼女真人大有裨益,而且如果能通过巷战打痛金兵,也能逼迫他们尽快撤退减少对汴京的荼毒。
本来群龙无首的汴京百姓们是无望的,但是有了卢俊义的介入,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