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大连造船厂(1 / 2)
众所周知,东北曾经辉煌过。这里曾经被称为“共和国长子”。举国之力的支持之下,这里曾经是全国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为祖国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时至今日,这里依然是全国工业产业最完整,工业企业最密集地区。东北的工业核心就是沈阳,这是全国面积最大的省会城市。同时也是工业占比最高城市,在六七十年代最高时曾经超过了80%。
这种极端的高比例,或许在一定时期内是必要的。但长期维持那就肯定是会有问题的。
然而在胡杨重生之前的2010年之后,东北地区的国企占比依然在50%以上。而同时期的全国平均数字仅仅刚刚超过30%。
国企的问题就不需要赘述了,这也是国家改革开放和之后一系列政策所调整的核心问题。
在八十年代,甚至可以说从七十年代开始,东北的国企几乎都陷在泥潭之中。区别只是有些是一只脚陷进去,有些半个身子,而有一些则是淹到了脖子。
大连造船厂成立于1955年,共和国最早的一批能够独立建造万吨货轮的造船厂。辉煌肯定也是有过的,但和东北的其他工业单位一样也都陷入了困境。
但与其他同在东北的大型企业不同的是,大连造船厂有一个对自己下手非常“狠”的领导班子。
其实从七十年代末开始,国家就已经注意到了东北的问题,也出台了一系列相应的政策。归纳起来,这些政策主要都是倚重扶植,同时推迟或者避免深层次的改革。
而扶植本身就是在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模式。能解决的都是表面问题。
时任大连造船厂的领导班子在经过慎重研究之后,做出了更加“狠”的决定。
一下子就从将三个大分厂都从总厂分离了出去。其中还包括船用推进器厂这个核心分厂。
这个魄力不用说大连,就在整个辽宁都是独一份的。
或许,对自己下“狠”手不是解决顽疾的唯一手段,但肯定是有效手段之一。
分家到现在差不多一年的时间,无论是总厂还是的分离出去的分厂,都至少止住了继续亏损的趋势。船用阀门厂更是实现的收支平衡。
而胡杨和华夏科技都与大连造船厂没有什么关系,有的只是一点渊源,这就要说到胡杨的那位亲生的领导罗鹏程了。
造船厂的书记郑直和厂长卫红旗,都曾经是罗鹏程在党校的同学。
他们专门找到罗鹏程聊过,让罗鹏程帮他他们把一把政策方面的脉。
罗鹏程将他对时下国家对于工业产业领域改革的脉络,清楚明了的分析给他们听。并且对他们的改革想法,表示了明确的支持。
不仅如此,罗鹏程还带他们见了极为领导。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之后,两位回到大连造船厂之后,便开始对自己下了这记“狠”手。
而这次参观自然也是罗鹏程给胡杨牵的线。
不仅是华夏科技的管理层,还有丹东和沈阳工业口的领导和一些合作单位的负责人。但胡杨他们故意晚了几天来,并没有参加前面的集体活动。
按照惯例,这种参观学习会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当然是参观学习,而第二部分就是参观学习一方略显地主之谊。
大连靠海,而造船厂又是靠着海吃饭的,对于这些内陆来的人来说,有很多新鲜有趣的项目可以参与。
就在他们开始这些项目之后,胡杨他们才到这里。而这个时候那两位也才有时间亲自接待胡杨。
“一直听老罗说有个得意门生,这可是终于见面。果然是英雄出少年。”说话的这位是造船厂的书记郑直。一位年过五十,但精气神极佳的老头。
“已经二十多了,可不能再装少年了。”这个时候胡杨必须装一下。
“华夏科技的大名,我们也都是听说过的。”说话的这位是造船厂的厂长卫红旗,年纪比书记郑直稍年轻几岁,也富态一点。
胡杨故作埋怨道:“都是自己人。您二位从罗主任那边论,也都是我的亲领导。可不带这么挤兑我的。”
郑书记也假装批评道:“过分的谦虚,可就是骄傲啊。”
郑书记说道:“行吧,你这个小子喜欢藏拙,老罗也是说过的。老卫,咱就不难为他了。”
卫厂长一拍手:“行,那咱们先去吃饭,吃海鲜大餐。”
胡杨笑嘻嘻的说道:“那就不您客气了。早晨那顿就没吃,就等着这一顿呢。”
郑书记哈哈一笑:“那可太好了,一会可要放开了吃。”
胡杨笑道:“好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