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山窝里的水泥厂(1 / 2)
华夏科技的出发点永远都是双赢。这次提出这个复杂的付款方案,出发点也同样是为了帮财政分担压力。而同时对华夏科技来说,除了能让这个项目顺利成型,也还有其他的好处。
按照胡杨的想法,华夏科技未来会在丹东投入大量的资源进行建设和发展。其中一定会涉及租用土地还有税费之类,需要华夏科技向政府支付的费用。
这部分就可以从工程款中按照比例抵扣。当然,抵扣只是一个笼统的说法。税费的计算和抵扣是很复杂的,是需要财务专业人士进行缜密的计算。
李爱国最近两天就在做这件事。
实际上项凌江这次到沈阳,把丹东所有的账目和票据存证都带了过来。作为华夏科技的新任财务总监。这些都是李爱国必须要熟悉了解的东西。
按照胡杨的要求,项凌江和赵小白带来所有记录。包括那些去江对面训练而产生费用,也全都毫无隐瞒的带了过来。
首先,作为胡杨钦点的财务总监,他应该了解全公司的所有账目。这是胡杨应该给予他的信任和权利。
其次,以胡杨对李爱国的了解。就算藏起来也可能没有用。同样属于妖孽级的这位李爱国对数字天生就敏感。只要是有资金流动,想要在他眼皮底下玩花样,成功的可能性真的不大。与其被他自己发现,还不如直接拿出来。
最后,胡杨这也算是对李爱国的一次考验。胡杨很贪心。这样一个数字天才,如果仅仅是华夏科技明面上的财务总监,那胡杨多少会感觉有些可惜,没有物尽其用。
胡杨更想有的是一个可以并肩作战,可以认同他们共同思想的战友。胡杨认为这个概率还是挺大的。
毕竟,妖孽不是常人。妖孽应该更容易理解妖孽。
组合支付方式对于政府一方的好处是明显。而最大的问题就是,这件事并没有前例可循。即便整个班子都非常认同这个方案。
但创新这个词对不体制内管理者来说,大多数人情况下是与风险连在一起。
在体制内众多默契之中“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绝对是得到最多认同的一条。
“明哲保身”这个词对体制里的人来说,不说是金科玉律也每个人都绷着的一根弦。有功最好,没功也行,但过绝对不能有。
做出任何改变都是有风险的,这就与明哲保身的理念产生了冲突。哪怕这明显就是件好事,但如果不能全都套进现在政策和规定之中,他们就是会犹豫再犹豫。
因为没有政策、规定、办法这些已经成文的东西挡在他们前面,那一旦出了问题,就需要决策者来全部承担责任。
要说服他们,赵援朝和项凌江都只能搬出自己的长辈。这也是华夏科技成立以来,他们第一有意识使用个自己家里的影响力。
终于,还是说服丹东的班子通过这个项目,同时也接受华夏科技关于付款的初步方案。关于这个方案的具体细节,还需要进一步的讨论。
因为工程本身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会发生很多不可预知的情况,而工程结算也非常复杂的。
所以这个方案现在只是一个共识。具体实施要到第一次工程结算之后,才会真正进入细节讨论。
现在项目已经有了,接下来就要为开工做准备。工程机械早就开始采购。现阶段最需要的是挖沟机和搅拌机,这两种工程设备都有八成已经到位。
工人方面,孙福生已经在劳务公司内找齐了人手,并且进行了相关的培训。将来他们都将是施工工作中的骨干。
除了施工机械的操作,施工车辆的驾驶,还有作为班组长负责下面工人的管理工作。
施工中需要的力工,大多数都是要在当地找的。也算是为当地增加就业机会。但这也是阶段性的。力工也不完全是没有技术含量的。专业的力工队伍虽然现在还不是那么重要,但未来是必须要有的。
工程施工技术和工程监理都需要很专业的知识。短时间内是培养不出可用的人,只能边工作边学习。
现阶段主要是两个来源。一部分是从工程部队中退下来的老兵,另一部分则是大中专院校里找的学生。
孙福生说道:“暂时能找到了就只有这些人。老兵那边我具体了解过,修路和架桥他们是搞过的,但水利这部分工程部队一般都很少会接触。学生那边倒是招了一些,但基本都是冲着咱们待遇来的,想做临时工的偏多。”
胡杨说道:“毕竟咱是私人企业没有编制。专业能力上可以稍微放宽,主要还是看人的品质。”
孙福生点头:“这个我明白。相信在老兵的环绕下,他们的思想觉悟一定会有很大提高。我可是专门找到了几个搞政工的。思想这块我会当成重点抓。”
胡杨说道:“我很期待这个结果。那么剩下最后一个问题就是水泥厂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