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落地德国(2 / 2)
胡杨突然很想逗逗她,于是说道:“是笑话。”
柏青眉头一挑:“哼,敢敷衍我!”
胡杨赶紧赔笑道:“不敢不敢。我跟他们说的都是他们家里的情况。来这里之前我给过他们一些承诺,大多都已经兑现了。我就是把这些消息都告诉他们。”
柏青点了点头:“那就对了,出门在外知道家里的消息肯定会很高兴。”
胡杨说道:“这是人之常情。但他们在这里做的事很敏感。甚至某种程度上,还触犯了某些国家的法律。所以任何对外的联系都是有风险的。我能做的,就尽可能的帮助他们解决所有的问题。”
柏青抓住了胡杨的手,跟了他一个鼓励的眼神。
胡杨对柏青说道:“困难都是暂时的,一切都会好的,我有信心。”
会议室充满了工业风。几乎所有东西都是金属加实木的组合。没有精致的设计,但每一个细节都让人看着很舒服。桌椅都是手工制作,但肉眼是看不出任何误差。即便是有弧度的金属构建也都是如此。
不夸张的说,八级工就是有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用一句以后比较流行的话说“魔鬼就藏在细节中”。细节上的精湛表现,已经可以让最简单的设计都变得高级。
某种程度上讲,这个办公室里的东西已经可以算是现代艺术品。
会议室中除了胡杨四人,还有的施皮尔贝格,金英还有董师傅。
人是不少,但会议室足够大。
第一阶段就是大家做简报。胡杨最先想要知道的就是电炉的拆解情况。
而这部分做简报的是金英。最了解第一线工作情况的肯定是董师傅。但要把工作量化和数字化,就还得靠金英来做。
金英打开自己准备好的文件,说道:“拆解计划完成度达到了95%。除了炉体的主体,所有主要配件都已经运到了这里。打包的进度达到了55%。零件的完整回收度超过80%。按照董师傅的估计,重新安装中至少有75%上零件可以直接使用。预计,重新安装之后可以实现70%以上的功能。以上。”
这就是金英的风格,直观的数据展示可能不能充分体现细节,但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让胡杨对整个工作有直观的了解。
胡杨很满意她的简报,更加满意这个简报的内容。能保留70%的功能,胡杨真的非常满意。要知道这可是一台六年刚刚上线的电炉,各项技术数据都是比较新的。所以胡杨还不止是满意,而是非常非常满意。
第二个做简报的是施皮尔贝格。相比金英的简练精确,他就稍微的长了一点。这段时间h·w金属回收的业务开展还挺不错。预计到第三季度结束就能实现账面上的收支平衡。
如果说前一个是满意,那对这个简直就是惊喜了。实话说,胡杨搞这个金属回收公司,就从没想过能收支平衡。
这个公司成立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提供一个掩护。利用这个掩护回收有价值的设备,拆解之后再设法冲破封锁运回国。同时这里也可以作为欧洲地区的一个据点。为以后可能发生各种情况提供辅助。
而想要发挥以上这些作用,是需要花费大量资金的。资金数量肯定不是靠金属回收这个产业就能全部覆盖的。毕竟最有价值的那部分,都会被送回国去。
所以施皮尔贝格给胡杨一个惊喜。
胡杨有点迫不及待的询问,他是如何做到的,哪怕只是账面上的收支平衡。
谜底揭开,原来还是因为这些老师傅。h·w金属回收公司成立至今,为了表现的比较正常和普通,前后也接了十几个单子。
其中对胡杨来说有价值的有两个。一个就是现在正在进行的这个中型电炉的拆解回收。还有一个是小型的机床厂。除了几台老型号的机床之外,最有价值的是厂里堆放了超过十年的金属基座。
而除了这两个之外,其他单子的内容都是胡杨不知道的。在老师傅们来德国之前,施皮尔贝格是用外包的形式,完成这些订单的。这也是为什么胡杨认为不可能收支平衡的原因。
外包的费用再加上其他税费和必要开支之后,是肯定会超出收入的。这个行业本身并不算大,时间稍微久了大家都会知道。有一个金属回收公司在赔钱经营。这难免会引起一些怀疑。
所以在老师傅到了之后,施皮尔贝格自然也就准备不再外包这些工作。关于这件事,胡杨也是知道的。但最后是管冲拍得板。
他的理由是,在那边完全藏住这些技工的难度太大。与其被偶然发现,还不如在可控范围内让他们露下脸。当然,方式方法还需要具体计划。而这部分的具体执行者,自然就是金英。
进行了一些必要的安全训练和一定的伪装之后,老师傅们就正式上岗开始工作。而从这里开始,施皮尔贝格看到了h·w金属回收公司收支平衡的希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