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批文(1 / 2)
仔细回忆了一下,桑塔纳虽然是德国血统,但产地却应该是美国。大规模出现在中国,应该是因为上海大众汽车厂的生产线上马之后。时间应该就是在八五年左右。
胡杨立刻就把自己的想法跟项凌江说了一下。
项凌江说道:“这类东西一开始想买,肯定是需要找关系的。这方面还是赵援朝的路子多。正好我这边也有件事可能也需要找他来办。”
胡杨问道:“什么事?”
项凌江说道:“正好要跟你说。你之前看上的那块地方,是属于丹东畜牧厂的。什么都可以谈,但有一个条件。”
胡杨说道:“肯定不是什么简单的条件。”
项凌江说道:“他们想要冰箱生产线的批文。”
胡杨眉头一挑,这还真是意料之外的要求:“看来是有高人指点啊。”
项凌江轻轻点头,算是认同胡杨的说法。
这几年倒腾批文的二代子弟这几年的确是有很多。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这方面的需求多。
供需关系形成,自然这个市场也就出现了。这就是最基本的市场规律。从这个角度上讲,他们可能算是最先转型的那一批人。因为他们已经具有的对市场敏锐嗅觉。至少是也是相对敏锐的。
这个供需关系的形成,最主要的因素还是这个转型的时代背景。国家鼓励改革,鼓励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
为了响应号召也好,为了改变现状也好,很多人都想要加入进来。但转型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不能凭空的说转就转。
转型需要钱,需要政策帮扶,还需要资源。
举个例子来说,原来有这么个单位经营的不太好。当然,这也是常态,经营好的确实是不太多。
还是这个企业,现在想要转型。经过慎重研究之后,准备上马一条洗衣机生产线。
因为这个洗衣的生产难度小。大部分的工作都是装配性质的,对于车间和工人的要求都很低。
类似的还有其他两种电器,电视和电风扇。都因为入门门槛低而且有市场,而成为了众多单位转型的首选。
在八十年代初期,在同一个城市里同时能有十几家单位,都打报告要转型电视机或者洗衣机的情况,一点都不罕见。
但问题是,转型不是有决心就行的,哪怕再加上有钱也还是差一点。
因为有些生产资料不是有钱想买就一定能买到的。
洗衣机的原料主要两大部分,电机和外壳。电机的情况还好,生产的单位挺多。就是质量上良莠不齐。基本上都采用就近采购,只要有钱就行。
重点是这个塑料的外壳,不是有钱就能买到的。八十年代我国石化工业水平还不太行,像洗衣外壳这种塑料制品,大比例上还需要进口。所以基本上还是采取配给制。电视机的显像管也是同样的情况。
不管工业塑料还是显像管都只有这些。如果没有生产原料,光有生产线有啥用?
这个时候你就需要一个批文。
有了批文,就有了一切,就能解决以上所有问题。
一个单位的转型只是缩影。小到一个工厂,大到一个工程甚至一个行业都是如此。
社会资源的局限性,决定了必然只有少数人可以使用。那么决定谁是少数人的东西,自然就成了大家都在追逐的东西。
胡杨说这是有高人指点,是有两个理由。第一,他们开出这个价,说明他们认为华夏科技有能力搞到。第二,他们没有要现在流行的电视、洗衣机、电风扇。而是要电冰箱生产线。
这几种家电放在一起看,冰箱毫无疑问的是需求量最小的。首先冰箱很贵,其次冰箱不是刚需。所以冰箱也就自然是市场最小的。这一点大家都能看得出来,所以整个北方现有的冰箱生产线一共也不超过二十条。
也就是因为如此,冰箱市场几乎不存什么强烈的竞争。而反观其他几种电器,市场的确是要大很多。但入局的人也更多。仅就东北三省,电视机生产线就有近百条。而洗衣机和电风扇也只多不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