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 正月里的远行(2 / 2)

加入书签

这些都算是现在国际上最新的资料了。就连胡杨都感到大开眼界,对他们来说那冲击力就可想而知了。毫不夸张的说,其中绝大多数在一开始对这些都产生了本能的抵触情绪。

这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对于超出认知太多的情况,如果上来就全盘接受的话,那对自己固有的认知会产生强烈的冲击。轻则产生自我怀疑,重则的精神恍惚都是有可能的。

他们不愿意承认也很好理解。知道咱们和国际先进有差距,但想不到差距竟然会这么...巨大!

不管是从农民的平均收入,亩产上,出口数量上,咱们都是全面的大幅度落后。那种差距已经不在一个数量级上。

包括这四位,初看这些资料的时候,也都被上面的内容“吓”得不轻。

等到大家逐渐都接受了这些的事实之后,他们才终于开始思考下一个问题。

我们要做什么?

面对如此巨大的差距时,很多人都是会产生无力感。一个小学生看到高考的试卷时,差不多就是这种感觉。

这个时候需要有一个人告诉小学生,你只要按部就班的学习,十二年后就可以参加高考了。

说出这话的人,自然也就是胡杨。但他并不想要“按部就班”,他要跳级,而且是跳很多级。

大型的自动化耕作设备,和与相匹配的种子和耕作方式,胡杨已经着手准备了。

问题的核心还是绕回了最重要的客观条件,土地。

耕地就在那里,但耕地都是已经分配到农民手中。即便是在黑龙江和吉林这两个,人均耕地面积名列全国前茅的省份,具体到每个人也只有八亩多和四亩多。

即便是以家庭为单位,总面积也达不到胡杨心中最小规模农场面积的底线。

胡杨一直提醒自己和周围的人,一定要警惕“拿来主义”。在任何时候照搬照抄都是不可取的。无论如何都要经过思考和论证。

尤其是学习外国先进经验的时候,更是一定要注意。咱中国古代的晏子就曾经说过,江北为橘江南为枳。

同样的植物,换了地方栽种,即使只是相隔只是一条江,但产出的果实就会完全不同。

如果是把外国人那一套,不加甄别的硬办硬抄,十有八九会落得一个水土不服的结果。

这也就是学习和抄袭区别。前者是弄懂其中的思路和逻辑,后者则是只看表象而毫无思考。

在国外的确是有很多小型家庭农场,耕地总面积不会超过百亩。但这类农场通常种植的作物,都是相对经济价值偏高,而耕作的方式也相对更加精细。

对于还在摸索期的咱们来说,现在这还不是现在能够立刻达到的程度。所以胡杨在经过仔细的思考和计算之后,认为现阶段农场的面积最低也要达到两百亩。

只有达到了这个面积,咱们才有可能达到一个健康的投入产出比。

虽然没指望一上来就是赚钱,但至少不能赔的太多。华夏科技公司现在摊子铺得很大,资金的消耗也是非常大的数字。虽然现在来看,资金流还算是没有压力。但这次的投资规模非常大,必须要足够谨慎才行。

官方支持的确可以分担不小的压力,但胡杨更倾向于贷款而非直接的财政拨款。

黑龙江和吉林两省的财政都不富裕。胡杨就不想在里面再捞一勺出来。财政的钱应该更多的投入到基础建设中去。

而银行的钱如果不进入流通,就只能放在那里静等贬值,而胡杨则愿意帮银行这个忙。当然利息上,一定是要给他一个大的折扣。

还有一点,是不能明着说出来的。那就是胡杨要保持自己绝对的话语权。即便拨款可能占不到一半或者更多,但只要接受了,无论资金多少,都需要听取官方的意见。因为这个面子总还是要给的。

但问题是,他们能给出专业有效的意见吗?

大概率是不能。

这个逻辑很简单。如果他们能,那早干什么去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