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8章 紧张筹备(1 / 2)

加入书签

日本的半导体产业,不夸张的说就是国家骄傲。

在战后的日本的经济重建中,可以说是中流砥柱。五十年代,索尼集团的创始人盛田昭夫在美国出差的时候了解到了晶体管这项技术。

这位经营天才立刻想到了当时爆红的高科技产品收音机。

这项新型技术的引用让索尼乃至整个日本的电子行业成为了世界的领头羊和模仿对象,日本也成为收音机产品最大的制造国和出口国。

在1959年仅收音机一款商品,向美国出口的数量为四百万台,到1965年则超过了两千万台。

还是在1959年,美国德州仪器的工程师杰克·基尔比发明了集成电路,这将半导体技术向微小型化、智能化和可靠方面又进了一步。同时也让杰克并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但那时美苏仍处于“冷战”时期,哪怕ibm在集成电路和半导体的基础上,研发出了计算机中使用的内存芯片,并开始用于军事装备的改进。

而在这时日本大力出口的收音机还照样被看做是低端产品,没有引起重视。

到了六零年代,美国军方在半导体和集成电路方面的需求剧增。也就是在这个时期,日本也做出了自己的集成电路和内存芯片。

虽然技术稍逊,但日本凭借着人力成本低的优势,在生产方面占尽了优势。产量巨大,面向全世界出口。

到了七零年代,在贸易方面日本对美国的顺差已经很高了,美国为了解决赤字问题,开始搞事情。

日本有家卡西欧公司主打的产品是计算器制造,当时在美国电子产品市场中占比八成。

正所谓枪打出头鸟,卡西欧就成了这只鸟。

七十年代初,美国随便找了个借口认为卡西欧公司违反《反倾销》法案,因此拒绝向日本继续提供核心ic技术,因为这是半导体技术的核心材料。

从此日企遭受了重大的行业打击,卡西欧在美国的市场份额也曾一度跌破三成。

日本国内当时采取的方法是“不给卖我就自己做”。由国家牵头,集合国内前五大公司,投入超过七百亿日元进行研发。

行业龙头联手+国内市场保护的模式还是很有效的。

到了1980年美国惠普公司的芯片测试结果表示,“日本的良品率远远高于美国”,加之制造大国的优势,日本超越美国重回半导体行业的霸主地位也是顺其自然。

技术上日本可以成为霸主,生产能力上日本也可以成为霸主。但在政治上,日本永远都不可能成为霸主。所以才有了日后五国财长联合签署的那份协议。

这件事的时间上与胡杨上辈子并不吻合,因为至今还没有发生,较之记忆中的时间节点已经晚了一年多了。

但胡杨相信这件大事,必然会发生。所以这次考察团摸底的内容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确认各个中小规模无线电工厂管理模式和股份归属信息。

然后是尽量捋清每家企业的上下游企业。最终目标是画出一份行业图谱。从最上层的五大公司,再到下面每个供应商,最好连包装配套和运输物流都到囊括进去。

当然,后面这些并不是硬性的要求。毕竟日本并不是咱们的主场,这些考察团中真正到过日本本土的人比例也没有超过三分之一。

胡杨对他们的要求就是尽其所能,力所不能及的他会接手。

胡杨的第一站依然是香港,这里现在聚集了华夏科技将近一半的力量。管冲手下的人手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充裕过。

接下来外汇市场会有大的波动,而对于那些与外贸紧密相关的行业也都肯定会被冲击。香港的四大地产以及其他地产大佬基本都有大笔此类的业务。

所以可以预见的,香港楼市也肯定会随因为外汇市场的波动而产生起伏。

这就是管冲出手的好机会。

八十年中后期的香港已经是国际金融中心城市。在这里进行外汇交易非常便捷。这里自然也就是胡杨选择的“作战”主场。

文书方面的工作,有大秦律所的专职律师负责,肯定不会有任何问题。接下来就只要慢慢的建立账务并注入资金就可以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