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救美(1 / 2)
俞善被杨庄头问的沉默了半晌, 才幽幽的说:“我现在说不行,还来得及吗?”
杨庄头一噎。
是啊, 种子都被主家发成寸许长的秧苗了, 现在问可不可行的,还有什么意义……
本来他们也是听俞善的话听惯了,她说什么, 底下人就怎么做。
没成想啊, 看主家处理那些稻种,越看心里越没谱, 看得杨庄头这些天吃也吃不好, 睡也睡不香, 一做梦就是地里光秃秃的啥也长不出来……太可怕了。
看看主家是怎么折腾那些种子的吧。
往年大家挑种子, 最精细的人家也不过是一把一把的检查下种子, 把瘪的坏的挑出来, 只留下外表饱满的。
主家是怎么做的呢?
她先挑了块阳光好的地方,把地夯实,平整到打谷场那种程度, 再把种子铺开来, 堆得有一掌那么厚, 还不时的用木铲、竹耙子翻动一二。
就这么白天晒种子, 晚上再收成堆盖严实, 过了两三天才作罢, 主家说这叫“晒种”。
行, 杨庄头觉得这样也不错,免得种子受潮发霉,可之后主家的做法他就有些看不懂了。
主家挑了一个风大的日子, 用木铲一铲一铲的把种子扬起, 让它们随风飘起来,再自然落下;扬过一遍,还要把下风口飘走那些种子铲回来,再次扬风选一遍。
主家说,这样可以让风把内里不够饱满的种子吹走,能留在迎风头的那些种子都是饱满的,可以装起来留用。
而两次风选都从下风口飘走那些种子,就是达不到标准的空心种子,种下去也长不出好谷子,干脆不要了。
杨庄头以为俞善这样就算折腾完了,不,她没有。
俞善买来许多粗盐,又称又量的按比例做出盐水,浓度调到鸡蛋能漂浮在盐水里,只留出一个小尖为止。
她不顾众人的阻拦,将种子投到盐水里,利用盐水浮力,又一次撇去不够饱满的种子,剩下来的“天选之籽”才得到了两遍清水漂洗,然后浸种催芽的待遇。
杨庄头看到那么浓的盐水时,心都凉了,那菜被盐水泡过都只能当咸菜吃,种子被这盐卤水泡过还能有好吗?
他就这么一路揪着心,看俞善浸种、催芽,又在离池塘水源最近,最方便排水的位置选了一块田做为秧田——这个位置在冬天清塘泥的时候,曾经用来堆放过刚挖出的塘泥,按俞善的话说,是有机质含量最丰富的一个地块。
这块秧田被精心的耕耘过,挖得细碎平整,追加了草木灰和农家肥,整整齐齐的分墒灌水——俞善对水量也有控制,要达到既将田地浸透,又不积水的程度。
将发芽的稻种播下的后,杨庄头就一天三顿的往秧田溜达,直到秧苗发出绿油油的一层,不是想像中那样被腌成了咸菜,他才狠狠的松了一口气,又恢复了对俞善的信心。
可惜好景不长,秧苗的长势很好,都快两寸高了,主家还不发话把它们挪到田里去。看着秧田里长得挤挤挨挨十分密集的秧苗,杨庄头又升起了新一轮的担忧……
俞善可不知道杨庄头这么焦虑,她最近的生活非常规律,每天去检查下秧苗的状态,再跟奚晟一起送米粉到河堤工地,跟张大人交流一下三合土的进展。
上次交给张大人监管的分层三合土试验非常成功,一层一层夯实的三合土堤简直硬如磐石。
张大人给杨县令展示了他和俞善的成果之后,大家一致决定在现有的竹笼卵石堰堤后面,重新打深桩,加筑一道三合土堰。
这样的做法并不冒进,又可以确保在今年的汛期石江堰多了一道防线。
俞善站在高高的堤坝之上,向远处眺望,目测有五百多米的石江堰,宛如一条巨蟒横卧两岸之间。
跟俞善相熟以后,张碚砚私下已经把钦天监的预测透露给她知道,今年会是大晋立朝以来最多雨的一年,可以预见界时石江堰受到的压力也会是历年最大的。
看着已经开始动工的三合土堰,俞善忍不住感叹:“也不知道今年钦天监预测的大水到底有多大,三合土再坚硬也不是真正的石头,如果能用真正的巨石镶砌成堤坝,想必就能做到真正的坚不可摧。”
杨绍光听了赞同的点点头,然后非常光棍的一摊手:“说得没错,但本官没钱。”
张培砚瞥了俞善一眼,慢悠悠的说:“要是不用计成本光靠想的,那不如用铜汁浇筑,更为坚固。”
虽然对俞善已经没有了偏见,但是想起那天这小娘子拿鹤嘴锹吓唬自己,张培砚就时不时要刺她一句以求平衡。
俞善非常识趣的闭嘴了,嗯,我也没钱,就这样。
俞善想了想,又建议道:“三合土堰筑好之后,趁着还未最后夯实凝固,可以再嵌上一层鹅卵石,能减缓水流。”
见杨绍光和张培观闻言齐齐的转向自己,俞善解释道:“水流撞击在光滑而坚硬的鹅卵石上,会降低对堰坝本身的冲击,从而延长堰坝本身的寿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