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章 蝴蝶的翅膀(十)(2 / 2)
沈曾植知道这是《礼记》里面孔子讲“大同”的一段话,大意是,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据为己有;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
即便沈曾植博闻强记,也是今天听了冯煦的话才想起孔子还有过这样的著述。但是仔细一品问道,竟然与人民党所说的社会主义制度有些类似了。
再也没有了对抗的心思,沈曾植向冯煦问道:“梦华兄,你这是竟然是要弃了纲常,只谈诗书不成?”
冯煦坦然答道:“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只谈诗书有什么不好。既然陈克已经新立了纲常,我们对旧的纲常当避之不及,为何要把后世纲常套在孔子身上?”
这大胆的想法让沈曾植觉得极为兴奋,又觉得浑身不自在。以沈曾植的聪明,他已经完全明白冯煦的野心。冯煦这是想当人民党治下的“董仲舒”了。这样大胆的将儒家近两千年积累的种种外延与“诗书”完全割裂,重新依附到人民党提出的体系上。这样的行动光想想就已经剥夺了沈曾植全身的力气。做这等大事所要付出的坚信与努力,让沈曾植的身体都微微颤抖起来。
用尽了几乎全身所有力气,沈曾植喉咙干渴的说道:“但是《论语》里面也是讲尊卑的。”
冯煦立刻答道:“借用人民党的一句话,那是先贤们的历史局限性。荀子还说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陈克大赞其为朴素唯物主义。我们不能要求两千年前的人和我们一样,这么做不实事求是。”
沈曾植这次再也没有心思对冯煦提出陈克的话感到不快,他沙哑着嗓子浑身颤抖的问冯煦,“梦华兄,你到底想做什么?”
“我想复古!”冯煦坦然答道,“而且是一气复古到两千年前!”
说到这里,冯煦因为情绪过于激动,已经忍不住从座位上站起身来,“这两千年间积累的东西中有好有坏,大部分已经不合时宜。那么我们就统统给他扔了。断不能让后人的附会污了先圣的名声。若是如此还不能救了儒家……”
“若不能救了儒家,那该如何?”沈曾植追问道。
“那我就去死好了!”冯煦大声答道。
看着冯煦坚定的眼神,听着冯煦斩钉截铁的语气,沈曾植大大的打了个寒颤。
在冯煦这儒家信徒正在策划如何能够在新时代中通过抛弃纲常等玩意保住儒家的时候,同在安庆的大学者陈独秀心里面觉得三纲五常中的夫为妻纲或许是很不错的事情。
人民党构架的政治体制内有政协这块招牌,只是人民党组建政协的热情甚至比历史上的党还低。陈克难得的用非常消极的态度组建了这么一个政治组织。之所以组建政协,一来是政协这玩意毕竟贯穿了整个新中国的历史,陈克即便是不知道政协到底是干什么用的,没有政协存在的话,陈克也觉得很不自在。二来陈克原本还想着或许会有一些所谓“民主党派”存在,把他们塞进政协去,好歹是个安抚。
所以很多省份,政协就是一块根本没人想得起来的招牌。即便是政协搞的最好的安徽,陈独秀从安徽政协副主席变成了主席,手下一群腐儒酸丁加起来也不过六百多人。每次全体会议还不如安庆那几个大型工厂里面妇女联合会集会的规模大。
陈独秀作为政协主席当然知道政协的现状,就事实来说,陈独秀是支持“妇女解放”的。只是听着堵在政协外面的一群女性劳动者们抗议的声音,陈独秀真不觉得“妇女解放”对男性是一种福音。
几年前因为《桐城夜话》的编辑发表反对妇女解放的文章,结果成了妇女的眼中钉。在政协努力拉人的时候,把《桐城夜话》的一些人拉进了政协。这些人与政协的那些守旧派们都持反对妇女解放的立场,于是安徽政协成了安庆妇女联合会的眼中钉。几年来双方小冲突几十次,大冲突好几次。曾经爆发过数千女性工人拎着各式战斗工具围堵政协,差点把政协给砸了的事情。面对那激烈的局面,警察同志们满头大汗,硬是不敢轻易介入。还是安庆市委的同志出面,好不容易才把事情给平息了。
女性工人们高唱着《咱们工人有力量》的工人歌曲,各省与气焰直冲天际。阵列最前面的女性代表用电喇叭要躲在政协里面的代表“出来受死”!政协的会场里面一群中年老年为主的代表们一个个黑中带白的胡子、花白胡子、白胡子都因为气愤与恐惧而微微颤抖。
陈独秀本来想请妇女代表们进来召开公开的辩论,结果露头一看外头的阵势,他也害怕了。不是害怕对方人多,而是担心妇女们冲进来把这些政协代表给揍死。那时候陈独秀甚至庆幸秋瑾不在安庆,若是秋瑾在安庆,保不定她会拎一把出鞘的日本刀强攻政协。
而这次的冲突还是原先冲突的延续。妇女联合会记仇,政协这帮人比女性们还记仇。政协发起的援救蔡元培的行动,那些负责在报纸上宣传的家伙竟然还是夹枪带棒的对女性解放发起了攻击。
妇女联合会数次斗争都占了上风,这次当然不肯示弱,于是堵门抗议的事情再次爆发了。陈独秀这次却没有单纯的认为妇女联合会有理。这不是因为文章中牵扯拯救蔡元培,而陈独秀是真心让让蔡元培活下去。
政协的人也不是“狗改不了吃屎”的脾性发作,这次斗争的真正原因是因为安庆城市改造后引发的房子问题。在这件事上,陈独秀认为人民党这次实在是太过于偏袒劳动者,偏袒到了几乎不讲道理的地步。所以政协的反击也不能说是没有道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