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 大片上映(2 / 2)
“天啊!”
“哦,场面太宏大了!”
“这是怎么拍出来的?”
“仅仅2500万美元就能拍出这种效果?简直就跟好莱坞投资上亿美元的大片差不多!”
……
相对于传统的献礼和主旋律电影而言,新创业影视公司版的《鸦片战争》把重点放在了战争场面。
可以说,这部电影70%的镜头都是战斗场面,历史背景和剧情,仅是为了战争场面拍的更好看、更宏大而服务。
这种拍摄的理念,不仅仅是在国内,即使是在国际上,也是非常罕见的。
要知道,即使是美国,这种纯粹为了拍的好看而战争片,也是不多见的。因为,纯粹的战争片,可能市场还不如动作片,而投资规模却远远高于动作片。正是因为,很多拍战争片的导演,往往是为了拿奖,既然是拿奖,自然就要追求一些深度,什么反思、人性之类的私货塞了一堆,各种电影奖项似乎就吃这一套。
这种拍摄的理念就是要通过视觉和听觉来刺激观众,给观众提供视觉盛宴,这才是商业大片的做法。
就如后世人们看《2012》那种灾难片,根本不是为了所谓人性和反思,仅是为了那种特效大场面。
那种纯粹的破坏力,造成的震撼和话题感,才是那种题材的卖点。如果一部在灾难片,更度放在所谓人性挖掘方面,那就太过于下乘了。
战争片当然有很多种,苏联、美国等等很多国家拍的战争片里面,意识形态和主旋律宣传的战争片居多。当然,并不是说意识形态和主旋律宣传一定跟商业片矛盾,有时候,两者并不矛盾时,往往能够既叫好又叫座还达到了原本的宣传效果。但现实中,注重于宣传,那么,就容易在其他方面做不到,从而导致电影拍的不是那么好看,最终票房数据惨淡。即使是好莱坞投资的那些美国主旋律电影,扑街的也是一堆。更别说,其他国家的主旋律片。
因为,林棋纯粹就是一个商人,而且,接受了后来《战狼2》等等战争题材的商业大片熏陶,知道视觉冲击永远不过时。所以,尽可能所的把好看、震撼的战争镜头,集中在一部电影里面。
无论导演、编剧、演员和剧组怎么想的,首先,这部电影就是要好看。随便截一些镜头,不需要了解剧情,都觉得震撼人心。
80年代的观众,还未像后市那样接受了一堆的特效大片的熏陶,纯粹的大场面,震撼效果更加有杀伤力。
在电影结束后,很多观众依然回味无穷,久久未离开现场。许久,掌声不断,现场的观众基本上都被这部电影的水平所折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