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议(2 / 2)

加入书签

然而宋朝之前却曾经和那金朝缔结契约,承诺所有南下北人一律不许接受,历经百年之后宋朝于北人眼中,早已经失去了中华正朔的念想,转而投入了赤凤军麾下。

也正是得益于这些人,赤凤军方才迎来了一个大发展的时候。

“看来就算是要离开此地,也要好好的准备一番吗?”蒙哥扬声一叹,神色颇为萧索。

自上位开始,他眼见诸位将士兴高采烈,以为这便是扩大疆土,建立不世伟业的时候。但现世却终究太过残忍,还是令蒙哥体验到了什么才叫做勇气,以及什么才叫做顽强。

郭侃颌首道:“而且便是要离开,也绝非如此。否则对方看出我等伎俩,只怕会奋起直追。所以依我之间,最好还是在这个时候继续维持进攻,以令对方以为危机临头无暇他顾,如此一来才能够自此地顺利逃出。”

他却是经验丰富,知晓若是贸然宣布撤退的话,定然会令整个军心彻底崩溃,进而给别人制造出绝佳的机会。

历史上,因为撤退而彻底崩溃的军队,可是数不胜数。

蒙哥稍微想了一下,自然也知晓郭侃用心良苦,遂嘱咐道:“那此事便全交由你来负责。”

“您放心吧可汗。这一次我定然不会让你失望。”郭侃心中欢喜,立时应了下来。

蒙哥朗声笑道:“那是自然。只不过,你可不能因为太过操劳,以至于弄坏自己的身体,知道吗?”

“这是自然!”

郭侃应了一声,旋即抽身离开,开始准备之后事情。

当然,关于这些事情他可不敢贸然传递到军中,不然被那群士兵听了之后,少不得会闹出一番动静,甚至会直接导致军队崩盘。

八思巴自知若非自己防守不力,如何能叫赤凤军攻下成都府,顺利登录云顶山呢?

他想及此事,也不免感觉羞愧,虽对蒙哥央求道:“如今军中死伤枕籍,不如让我也前去治疗,以免的他们会痛苦万分,如何?”

“那好。那这厢,就有劳您了。”蒙哥点点头,算是首肯了。

等到两人离开之后,蒙哥这才一屁股栽倒在地上,心中暗暗想着:“那赤凤军当真厉害,不仅仅自一诞生时候,便在众人围剿之下蓬勃生长,如今时候竟然还占据了汉中一带,甚至试图染指川蜀一代。不得不说,那妖女还当真有些手段。而我若是不提高警惕的话,只怕随时随地都会被对方逐出去。”

对赤凤军所打出的旗号,蒙哥并不陌生,甚至因为自己身份问题,还特意去了解了一番。

而这一看,他也晓得了自己的对手究竟是如何厉害,又是如何将自己困在这里。

…………

另一边,郭侃、八思巴各自退下,也重新来到军中。

正逢此刻,那汪德臣率军败退下来,脸上依旧满是怨气,很显然对之前的战况并不是多么满意。正在路上,却是劈面遇到一人,正是术速忽里,还有诸王末哥、曳剌秃鲁雄三人迎面走来。

“哦?这不是尊贵的汪将军吗?今日里,怎生这般模样?莫不是又打败仗了?”术速忽里一见汪德臣,忍不住立刻讥讽道。

他不说还好,这一说立刻便挑起了汪德臣心中怒焰,张口,骂道:“纵然是败仗,但我也曾上阵杀敌,总比尔等蜷缩于军营之中要好得多。你这厮,不过是一介懦弱之徒,只配藏在你妈妈的裙下。”

术速忽里也是被惹恼了,立时反驳道:“所以我等就应当如你这般模样,败仗而回吗?若是战胜对方倒也罢了,而你也不过是区区一介手下败将,还有什么资格在我面前猖狂?”

“很好。那不如来做上一场,如何?”汪德臣也被惹出性子来,梗着脖子便是叫嚷了起来。

一时间,双方立时就展开对峙,彼此看着对方,皆是带着不悦之色。

恰逢此刻,远处正欲寻找汪德臣的郭侃却是看到眼前一幕。

他顿时面露恼怒,喝道:“你们两人,在做什么呢?”

这一喝,立时就将术速忽里还有汪德臣两人纷纷退开,以免招惹到了郭侃。

毕竟郭侃此人貌似随和,但却自有手段,对于违反军纪之人向来严苛,绝不容许有军营互殴事情发生。若是见到两人开战,少不得以儆效尤,直接将两人关禁闭。

他们两人一想到郭侃手段,具是浑身颤抖,旋即挺直身子,回道:“启禀将军。我等正在商讨事情,只因为言谈有些激烈,方才争吵了起来。”

“哼!谅你们也不敢。”轻哼一声,郭侃一脸凝重看着两人,复有问道:“对于眼下军情,你等又有什么看法?”

眼下钓鱼城吃吃未曾攻下,而远处赤凤军也已然控制住成都府,就准备展开攻击,到时候两军夹攻之下,他们若是还没有做出决定,那便当真会全军覆没。

汪德臣神色一愣,露出几分苦恼来,笑道:“将军。你也不是不知晓,我不过是一介粗人,如何能够指点江山?不过只要您告诉我,我定然一马当先,绝不推辞。”

他却并非当真乃是一介粗人,只是也隐隐间瞧出此刻情况,所以也不便表态罢了。

但是那术速忽里却是眉梢紧皱,复有诉道:“将军。依我之间,我们在这里消耗了太多的时间了。”

“哦?那你的意思是?”郭侃心思一动,继续问道。

汪德臣的回答不切实际,并无多少指点意义,所以郭侃倒是想要看看这位术速忽里,又是准备弄出个什么东西来。

术速忽里深吸一口气,立时回道:“其实依我之意,我等不如绕开此城,直击长江之地。到时候便能够配合兀良合台攻击襄阳。而襄阳若是到手,我等便可以趁着这个机会沿江而下,彻底攻灭南朝。如此江南唾手可得矣。”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