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章(1 / 2)

加入书签

请旨去淮南赈灾,五皇子早就做好了吃苦的准备。

吃得苦越多,赈灾的功劳越大。

程卿能窥探到五皇子的心思,却没有揭破的道理。

到了船上,灰尘没那么大了,不要求热水沐浴的话,河里的水随便取用,众人才稍微好些。

从通州到天津卫,船第一次靠岸补给。

运送到淮南的赈灾粮大家都不会碰,赈灾的几百人队伍,口粮耗损都要沿路补给。

天津卫也有粮仓,朝廷的公文是跑在程卿一行人前面的,等程卿众人的船只靠岸时,天津卫这边应该连船带粮都准备好了才对。

可五皇子让船靠岸后,天津卫这边拖拖沓沓,连粮食都没清点完。

五皇子从通州调粮五千石,通州粮仓只用了一天就准备好了,天津卫这边只调三千石,却至今没清点完?

五皇子年轻的脸庞上阴霾遍布。

“两位程大人可愿一起上岸?”

第418章 :拨粮不痛快的天津卫(2更)

“自当听从殿下吩咐!”

程卿站到五皇子身边,程知绪也默默出列。

“殿下不必太着急,许是公文有延误。”

程知绪这样说道。

嘴上这样说着,其实心里明白,协同赈灾的旨意到了天津卫已经不像通州那么好使了。

通州粮仓拨粮那么痛快,就是想赶紧把五皇子送走,不让五皇子继续停留在通州,京城里皇上的视线也不会落在通州粮仓上。

通州粮仓储备的粮食可以供给整个京师,连区区五千石粮食都挤不出来,要掉脑袋的可不仅是一两人。

天津卫就不同了,离京城稍远,也不是漕粮的最终储藏仓,要掏出三千石粮食,天津卫这边就扣扣索索——五皇子和程卿会怎么处理,程知绪很想知道。

五皇子的视线扫过程卿和程知绪。

两个都姓程,还是叔侄。

一个是从五品的翰林院侍讲学士,和自己一般年纪,并没有和地方官员打交道的经验。

一个是正三品的吏部侍郎,在高升回京前一直担任着地方官,知县、知州和知府都做过,老于世故,有丰富的地方经验。

这两叔侄偏偏不和。

这是极好的安排。

临行前,皇后娘娘教过他,五皇子以史为鉴,也明白皇上这样安排的原因。

要的就是叔侄不和,如果程卿和程知绪关系十分融洽,皇上就不会派两人同去淮南赈灾。

叔侄俩联手,能很轻易蒙蔽五皇子。

从内心深处,五皇子更愿意信任程卿,想到“平衡”,五皇子也不反感程知绪的示好。

在程知绪主动提出要跟着下船后,五皇子甚至对他和颜悦色道:“此事需得多多仰仗程侍郎。”

程知绪谦虚几句,程卿也不失落。

天津卫准备粮食不及时,大家下船就是去撕逼的,这种事二叔要是愿意抢着做,程卿很乐意让二叔自由发挥。

下船时,程知绪跟在五皇子身边,程卿反落后几步,给崔彦使了一个眼色。

崔彦是户部主事,天津卫这边的粮仓也归户部管,在通州交割五千石粮食时十分顺利,没有刻意刁难,崔彦也没有用武之地。

瞧天津卫粮仓这拖沓的样子,许有了崔彦发挥的机会,程卿示意崔彦见机行事。

该争的功劳就要争,凭什么便宜别人?

程知绪虽有丰富的地方经验,在京城却是做吏部侍郎,户部的档案数据不会和吏部共享,官场经验程知绪比崔彦厉害许多,要说对天津卫粮仓的了解,程知绪肯定比不上崔彦。

崔彦同样以眼神回应程卿,请她放心——崔彦亲爹至今没有消息,崔彦不在五皇子跟前露脸,怎么救爹?

崔彦比程卿更着急。

俞三看着两人眼神交流,将脸扭到了一边,仿佛毫不在意,其实比先前粗重的鼻息,已经泄露了俞三的心情。

众人各有心思,跟着五皇子上岸。

天津卫简称‘津’,意为天子渡过的地方,又叫津沽,津门。

要说历史,得追溯到隋朝,有了隋朝大运河,就有了天津卫,这地方一直是南方的粮食、丝绸北运的水陆码头和转运中心。

不过那时候这地方不叫‘天津’,真正建城就在本朝初,由代宗皇帝下旨筑城。

代宗皇帝除了没生出个儿子,倒是给大魏留下不少功绩。

现在天津卫不仅是水陆码头,也是军事重地,如今这里有天津卫、天津左卫和天津右卫三个卫所,三个卫所额定的士兵人数接近两万人。

码头上,就有军士巡逻,使得船只众多的码头井然有序,不至于陷入混乱。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