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男主(2 / 2)

加入书签

说话的知青叫张波,燕京人,比薛妙早来这里一年,两人的床挨着,平时对她很照顾。

其他人也纷纷上前关心她的身体恢复状况,来自同宿舍人的关心,让薛妙心里暖暖的,这个时代大部分人都热情朴实,交往起来没那么多弯弯绕绕,集体生活虽然不自由但从来都不寂寞。当然二十人的大宿舍,总有几个不和谐因子,有三个人只掀起眼皮往薛妙的方向瞥了一眼,连句简单的问候都没有。

记忆里这三人确实个个都不是善茬,叫魏华的表叔是师部管文书的,平时没少以她表叔的名义拉虎皮做大旗;徐晓丽是个刺头,据说在沪市时串联最积极,为人阴险,一年前有个新来的知青就因为说了句“农垦团真不是人待的地方”就被她举报,被开大会点名批评当众检讨;还有一个王慧芬,名字秀气,长得跟秀气一点不沾边,人高马大,就认准了徐晓丽,谁要跟徐晓丽吵架,她就拽着那人衣领往墙上推,典型无脑打手一个。

薛妙没多加理会,百样米养百样人,那三人就是同一屋檐下的陌生人,当然如果上来找事,自然让她们通通吃屎去。

薛妙的床在右边那列最里侧,蓝白格子床单上打着补丁的毯子叠得整整齐齐,从家里带过来装衣物行李的小箱子放在床头当床头柜用,除了行李箱,床底还有个竹篓装着零碎,这就是她现在的全部家当。

记忆里原主家境一般,父母都是沪市的普通工人,上有一哥一姐,下面还有两个弟弟,她夹在中间不受宠,从小被送到外省的爷爷家养大,十多岁才回沪市,跟父母感情一般,好在爷爷疼她,她的童年过得还不错,可惜爷爷两年前已经去世。

看来两人真是像,都有个好爷爷,都没有父母缘。薛妙自己的亲身父母当年一生下她也是丟给爷爷,远去大洋彼岸推广中餐文化,多年都不回来看一眼,唯一的交流就是春节时的一通越洋电话,后来又有了其他孩子,平时想都不会想起她。对于父母之爱他们不给,薛妙也不期盼。她不是缺爱的小孩,在爷爷的关爱下长大,得到的不比任何一个人少。来到了陌生的世界,千里之外名义上的家人之爱没有一点点,那更无所谓。

盘点了下原主的资产,衣服薄厚各两套,就身上这套没补丁,钱吗,上周末才发了工资,她们新来的一批知青出工二十天发了十八块五毛,发了钱立即汇给家里十块,补交了伙食费后一分没剩。这个月又被扣了钱,到了月底能剩个块八毛就不错了。好在原主的爷爷离世前偷偷把攒的一百块钱跟票给了她,她一直藏得严实,只在支边前买了手电筒、卫生用品这些必不可少的,还剩下五十块钱。

照理这些东西都是家里帮着准备,原主父母只打发了套破烂行李,还要求她每个月必须把工资一半汇回来,也不想想汇了一半工资后他们女儿除了吃饭钱,要是有个急用钱从哪里出。谁说穿越了就要对原身父母好,爱都是相互,现在家里除了最小的两个弟弟在上学,其他都上班挣钱,并不困难,还让唯一支边的孩子往家里汇钱,不知那对夫妻是怎么想的。等以后年龄大了需要尽义务她自然不会推辞,下个月起工资她一分也不会往回寄,没人关心,她就自己爱自己。

收拾好了东西,早饭的铃声也响了,薛妙一高兴把原主在这里吃的那些顿饭的滋味忘得一干二净,兴冲冲地拎着搪瓷缸子跟在张波的后面往食堂去。

农场改制后是半军事化管理,一个连队一个食堂,一百多号人排队打饭,好不容易打上饭,薛妙左手一缸做夹生的黏糊米饭,右手一小缸黑乎乎零星飘了几根野菜的咸汤,彻底傻眼了,“这汤……也没比猪食好到哪里。”

旁边张波费劲地咽下一口饭,闭着眼灌下一口汤把饭给顺下去,才空出嘴回话,“你猜出来了?我忘了跟你说,咱们连炊事员以前就是部队养猪的。”

薛妙:“……”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