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4章 物理学领域高手(1 / 2)
www.qb50.net,
乔丁陆续说着她好多次濒死的经历,让我听着自己都觉得神奇。
这样都不死?
我没听完就打断她的话:“你和我说的都是真的?”
乔丁说道:“当然都是真的。经历了那么多次死亡,我都没死,所以,我是一个不会死的人。”
我说道:“虽然说很神奇,但也不过是神奇,是巧合罢了,你还是会死的,我也是会。”
乔丁问我道:“你听过量子传输吗?”
我说道:“我不懂。”
那些A监区的人和她沟通,不懂她到底在说什么,想必就是说的什么量子传输,这一听就明显的是物理学的东西,我自己都不懂,那些人更不可能懂。
乔丁说道:“你说,人难道只是存在于一个空间之内吗?”
妈的又是这种超现代的问题。
当时那个叫啥的跟我说到的四维空间,我已经够乱的了,还跟我谈什么量子传输,异空间,我的脑子实在不够用啊亲。
这种东西,她应该去和柳智慧谈。
尽管我一点也不感兴趣,可为了搞明白她为什么要烧监狱,我还是假装感兴趣的问:“难道人和地球,和这个世界,所有的动植物,太阳宇宙,时间,不都是存在同一个空间之内的吗?”
她说道:“如果有异空间呢?有无数个异空间,那就是有无数个我,如果有另一个空间,那就有另一个我,那边的空间,发生的事情,和这里的空间是不同的。你知道量子传输吧?”
我摇摇头说:“这个我真不知道。”
她说道:“量子传输是一种全新通信方式,它传输的不再是经典信息而是量子态携带的量子信息,是未来量子通信网络的核心要素。利用量子纠缠技术,需要传输的量子态如同科幻小说中描绘的“超时空穿越”,在一个地方神秘消失,不需要任何载体的携带,又在另一个地方瞬间神秘出现。隐形传输并不仅仅是科幻小说里面的故事。它是真实的,并且已经存在了。或者至少,量子的隐形传输已经成为了可能:这是指量子态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瞬时传输。使得这个技术成为可能的奇怪现象叫做量子纠缠,它是指对于某些特定的粒子而言,即使它们已经在空间上分离了,但它们之间仍然存在着的某种神秘连接。这项技术的关键在于对于这一现象的控制。这不是项容易的工作,将革新计算和通讯的速度。很显然,没有什么比即时通讯要更快了。要想象这样的场景简直是违背直觉的。量子隐形传态技术就是正在新兴的通讯领域,利用量子纠缠现象,可以实现不发送任何量子位而把量子位的未知态发送出去。这样的净结果,就是张三所拥有的笑态从张三处消失,并经过一个延迟,出现在李四那里。张三位置不动,李四位置也没有动,动的只是张三拥有的笑态,在李四处复活了。这在中国古代学术领域称为遁术。”
我听得想睡觉,我真不懂她在说什么,我随口说道:“听你说得跟瞬间移动一样的,还和机器猫那时光机一样,世上哪有这玩意。”
乔丁说:“存放着机密文件的保险箱被放入一个特殊装置之后,可以突然消失,并且同一瞬间出现在相距遥远的另一个特定装置中,被人方便地取出。目前的科学家在量子态隐形传输技术上取得的新突破,可能使这种以往只能出现在科幻电影中的超时空穿越神奇场景变为现实。在经典状态下,一个个独立的光子各自携带信息,通过发送和接收装置进行信息传递。但是在量子状态下,两个纠缠的光子互为一组,互相关联,并且可以在一个地方神秘消失,不需要任何载体的携带,又在另一个地方瞬间神秘出现。量子态隐形传输利用的就是量子的这种特性,我们首先把一对携带着信息的纠缠的光子进行拆分,将其中一个光子发送到特定位置,这时,两地之间只需要知道其中一个光子的即时状态,就能准确推测另外一个光子的状态,从而实现类似超时空穿越的通信方式。”
我说道:“那研究出来了,真的可以实现了,我当然相信。我们现在继续讨论你没死的话题,你是不是认为你能穿越到另一个空间,永远不死,所以才烧监狱?”
她说:“不是的。”
我问:“那为什么要烧监狱?”
她说:“我从一开始进来监室,她们就欺负我。”
我问:“她们是谁?”
她说:“监狱的人,管教,狱警,还有监室的其他囚犯。我想把这里烧了,把她们都烧死了。”
我说:“烧死?你也会死。哦不对,你总认为你不会死的。你报复心也太强了,你要杀人就杀欺负你的就好了,你这么一烧,整个监区楼都给你烧光烧死了。”
她说:“这不是我所关心的范围。”
我说:“对,你这么冷血冷漠,别人死不死关你什么事,你只要达到你的目的就行了。在监狱里,受罪受委屈很正常,来这里不是让你来度假,你犯罪了,法院判刑,自然让你来受罪的,你受点委屈,就想烧监狱,如果每个囚犯都跟你一样,那不全都乱套!不过我也真佩服你,利用你的物理知识,能把玻璃磨成放大镜,点火烧监狱。”
她说:“这有什么难?如果我想逃,这里锁不住我。”
果真是人才啊。
我问:“怎么逃,你告诉我?”
她说:“监狱关着人的屏障,无非就是高墙,电网,栏杆,铁门,破坏这些防御系统出去是再简单不过的了。就比如开锁,你只要懂得制造锁的原理,知道这个锁的构造,你甚至可以用一根铁丝开所有的锁。”
我说:“我不信你那么厉害,你开你手上的锁链给我看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