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野谈运十(2 / 2)

加入书签

当然试飞的时候用成熟可靠的发动机是降低风险的好办法,可是我们既然已经买了斯贝军用版,为什么不能顺手把它的民用版也买来?那样一边仿制一边改进不是更现实吗?要知道我们国家民航现在天上飞的最多的“三叉戟”用的就是这个发动机,可见它的成熟。”

听完了谭振华的长篇大论,郭蓉玮默然良久。

虽说他本人并没有参与“运十”这个项目,可是,他有不少曾经的同学、校友甚至学生都直接或者间接参与过,谭振华说的这些,的确是实情。历经10年磕磕拌拌终于上天的“运十”,确实是问题重重,整个华夏的工业基础太薄弱了,支撑“运十”这样的项目实在是勉为其难,别说“运十”这个大家伙,就算“运7”那样的小个子,还是比民航客机要求低很多的运输机,现在都是困难重重。

不过,单从技术上角度考虑,谭振华说的也还有点问题。

他开口道:“我们确实有了军用斯贝,也可以按许可证仿制生产,可一是斯贝的民用版我们并没有买,二是就算买了,那个推力也太小,带不动“运十”这样的大飞机。”

谭振华笑着解释道:“郭老师说的对,“运十”是个100吨以上的大家伙,就算按照现在四发的方案,至少单台发动机的推力也要8000公斤以上。

但是我没说要继续“运十”啊,我刚才说了,我的意见是机停人不停。要我说,这个“运十”太超前,先放一放也好,我们完全可以在现有工业能力下,搞一个小一点的客机。

要按我说,这飞机的参数可以这样设置:

载客控制在百人以内,机长大约30米,经济巡航速度约800公里/小时,空重大约20吨,最大起飞重量40吨左右,商用载荷8-9吨也就是载客80-90人的情况下,飞行距离能有3000公里。

这样的飞机,有两台“斯贝”推力在5000公斤左右的民用型号基本就能搞定,适应我们华夏现阶段的国内民航需求应该是够了。

而且,这个飞机的大小,非常适合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实际需求,毕竟有那么大国土面积的国家全世界也就那么几家,大多数穷国对国内执飞的客机航程和载客的要求并没有那么高,他们可能更看重价格因素,这样就会有很多潜在的客户。

最重要的是,这个飞机的大小也就和我们的“H-6”差不多大,对比现在的“运十”,工艺方面的要求可就降低了非常多的难度,以我们的现有工业配套能力,完全有可能搞出来。等我们积累了经验、用户还有工业能力上去了,再发展更大的型号,不是更切合实际?那帮搞“运十”的人,还有“运十”积累的很多新材料新工艺也就不会荒废了不是?”

郭蓉玮在心中默默计算了一下,发现这个参数居然还基本靠谱,再细一想,咦,类似的飞机好像在哪里见过,他迟疑地抬起头问道:“振华,怎么你说的这个飞机参数,听起来象不列颠的“BAC”啊?”

哎呀,抄袭被识破打脸,谭振华尴尬地一摸后脑勺,不过他的脸皮那是出了名的厚,闻言脸不红心不跳:“郭老师,你还别说,我还真是在《航空知识》上看到过不列颠的这架飞机的介绍,当时就感觉特别适合我们国家现在的情况,所以多关心了下,当着鲁班门前卖大斧,让您笑话了。”

郭蓉玮笑道:“你一个外行,能说出这样的话已经算超水平发挥了。不列颠的这架飞机,虽然稍微小了点,但的确是个好飞机。其实我觉得你说的有道理,饭要一口一口吃,事要一件一件办,就我们华夏的现状,这飞机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一旁的王集山听了半天,感叹道:“可惜了这么好的项目了,不过要是真能按振华说的,倒也不失为一条好办法,可惜,我们说了都不算,我们就不要为别人瞎操心了,还是好好做好自己的事情要紧,来来来,我们干了这杯,赶紧填饱肚子,各忙各的去!”

众人又轰然举杯,谭振华却发现,郭蓉玮表情沉肃,仿佛若有所思。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