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于朕上(1 / 2)
李晔接到甄萱奉上的降表,看了一遍之后觉得很满意,这厮还算是识情知趣。半岛三国之中,后百济位处西南,背对大海,若是甄萱执意抵抗,退一万步说,就算唐军在陆上不能迅速灭之,岭南水师也能登陆作战。
对李晔而言,甄萱投降带来的最大好处,是为他节省了一大笔军费。如若不然,大军过去一旦开战,包括灵石火球与法器箭矢弩矢在内的军备物资消耗,就会是天文数字。
与高丽两战,唐军虽然胜得迅捷,将士们伤亡也不大,但军费的确被消耗了不少。两军交战时,军中法器弓弩都是随阵出动,每时每刻都在发威,一个时辰的战斗,都会让国库里的财富少上一层。
甄萱做出了在李晔看来明智的选择,新罗国王金峣却恰恰相反,不仅送还了他的劝降诏书,还附带了一份檄文。
在这份檄文中,金峣痛斥大唐以大欺小、李晔暴虐无道,表示要倾举国之力,跟李晔血战到底,哪怕是战至最后一兵一卒,也绝对不会投降!
若是只看新罗檄文中的强硬措辞,李晔会以为这是一个强盛国度,而不是一个连国中内乱都无法平定,导致国家三分的末世王朝。
“新罗王金峣,宪康王金晸之子,真圣女王金曼之侄,于三年前接受真圣女王禅位。”
赵破虏调出青衣衙门搜集的情报,跟李晔介绍这个金峣其人与新罗形势,“宪康王崩后,其弟定康王金晃继位,一年后薨,传位于其妹金曼。女王继位不久,新罗国中大乱,甄萱反叛,梁吉作乱,弓裔举兵。
“虽说甄萱、弓裔称王,是在金峣即位之后,但新罗分裂其实发生在真圣女王时期。金峣即位后这几年,勤于政事,励精图治,惩办了不少奸臣贪官,也任用了一些贤臣,近两年与高丽、百济几番交战,也颇有胜果,国风为之一振。”
说到这,赵破虏将文书双手奉给李晔,详细记载请李晔自己查看。
李晔之前对金峣就有基本了解,知道对方的大概情况,眼下阅览情报半响,不由得露出笑意,“观此人经历,倒是跟玄宗颇有相似之处,当然,某些地方跟朕也有些像。”
赵破虏躬身道:“只是略有相通之处而已,区区小国的亡国之君,焉能与陛下、玄宗相提并论?”
唐军还没攻占新罗,赵破虏却已经说金峣是亡国之君,可见他并没有把对方放在眼里,也笃定认为大军出战一定会胜。
李晔没有搭话,回到帅案后坐下,对着手中文书自顾自沉吟起来。
天下英雄,他从来不曾小觑。虽说之前高看弓裔,导致自己平白费了许多思量,但并未造成什么恶果。观金峣此人生平经历,李晔不能不想起自己。
赵破虏不知道的是,自己前世便是亡国之君,这一生一切从头再来,诸事都不一样,多年努力,更是让大唐迈上新的台阶。李晔或许会小觑旁人,但绝对不会小看跟自己相似的人。
大军出征新罗,兵马只有十万,随着攻占高丽领地,分兵驻守平壤、松岳等重镇,战力有所减少,如今左有新罗右有百济——虽说百济已经投降,但毕竟军力完整,说完全没有威胁,并不贴合实际——形势并不是完全没有危险。
大军兵马不多,这是限制。
不过既然皇朝敢只出动十万兵马,就征战半岛,就说明兵力够用,只要不犯大错,也就不会有什么问题。对李晔而言,他还得尽量不出任何决策失误,哪怕一场小的战败,他都不想经历。
如今摆在李晔面前的选择有两个。
其一,既然后百济已经投降,那就集中兵力,直取新罗王都金城;
其二,为策万全,先遣大军进入后百济,将后百济军队遣散,收缴其军备,等到后百济稳定,大军没有侧翼忧患,再集中力量攻打新罗。
选择第一个方案,如果后百济降而复叛,大军就会腹背受敌,一旦战事不能迅速解决,后高句丽也会跟着乱起来,到时候大军就会陷入汪洋大海。
选择第二个方案,就会给新罗集中兵马,严密布防的机会,而若是后百济在大军去接防的时候,设下险境,十面埋伏,再配合新罗进攻,局势同样不妙。
当然,这一切忧患的先决条件,都是后百济会反。
而后百济会不会反,李晔无法百分百确认。
虽然从事实上说这不太会发生,但如果金峣跟甄萱达成共识,那么一切就都有可能。金峣是奋发英主,甄萱是一代枭雄,而相对于他们来说,大唐是外来入侵者。
倾巢之下没有完卵,在强敌入侵之际,国内先前相互敌对的势力,暂时团结一致,不是多么不能想象的事。
照此说来,形势对李晔很不利。
但当他想通所有事情后,并未有半分忧虑。
他不需要忧虑。
无论金峣、甄萱接下来会有怎样的举动,李晔都不在意。
他自然有必胜的应对之法。
......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新罗王金峣在在王宫花园里遛鸟。他虽然即位不过三年,但在他父亲之后,新罗却已有过两任国王,而今他已是不惑之年。
不惑之年,是一个男人春秋鼎盛之时,成熟稳重又年富力强,很是适合建立大功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