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2 / 2)

加入书签

怎么能不打工?”

“我不是留学生,而是来探亲的,很快就回国了。”

“回国?”

老板语气里颇有些不屑,“在我这里打工,一天就能挣几个月的工资,你还回去什么?”

“梁园虽好,非久恋之家。”

杨瑾回绝史密斯的挽留时就是这么说的,身为中国历史专家史密斯教授居然听懂了,鲁盼儿觉得同为华人的老板应该更能理解司马相如的话,“何况我在北京每个月也能挣几千元。”

她平时从不对外人透露自己的收入,但是今天却是例外了。

“真的吗?”

老板显然不信。

钱进便帮着她解释,“她是开服装店的,有三个店面,雇了十几个员工,收入比我高多了。”

“原来你在大陆开店呀,”老板立即连珠般地问道:

“那边生意果真好做吗?

雇工容易吗?

店铺租金高吗?

税率高吗?

你有做餐饮生意的朋友吗?

他们的生意怎么样?”

中餐馆的老板一直有些冷淡,一上午他们总共不过说了几句话,每句话也都非常简单,现在却热切地看着鲁盼儿。

鲁盼儿便很认真地回答,“我做生意没几年,一直很顺利,北京待业青年不少,雇人不难,店铺租金先前不贵但最近一直在涨,税倒是不高……

餐饮方面我不大懂,不过,最近北京新开了许多饭店,想来生意应该不错吧。”

老板觉出自己太急切,也笑了,“是这样的,听大陆在招商引资,条件很好,有几个朋友准备过去投资做生意,他们劝我一起去,我却一直在犹豫。”

“美国这边的生意虽然很累,利润也不高,可还是稳赚的,而我也已经在这里娶妻生子,日子还不错。”

“听说那边到处是机遇,我虽然祖籍在大陆,却从来没去过——当年我还在母亲肚子里就从大陆出来了,先到香港生活了几年,又去台湾定居,大学毕业后再到美国,人过中年还没回过故乡。”

鲁盼儿从他说“大陆”时就知道他来自海峡那边,立即明白了他的犹豫,“我做生意也是机缘巧合,其实并不懂投资什么的。”

“但是,从我自己感觉到的,中国这几年变化特别快,就说服装吧,过去无论是面料还是款式都十分单调,现在可是五花八门,只我们店里,针织衫就有几十种。”

“街上的饭店也越来越多了,老北京风味、各地特色层出不穷,西餐厅也有几家。

还有,以前我们家只有特别的情况才去饭店吃一次饭,回来还会讨论许久,现在去饭店吃饭就很平常了,没有人当成一回事儿。”

“你可以去中国看一看,现在北京有很多外国人和华侨。

而我们也有很多人走出来——我这次来之前也犹豫过,不过到了美国才三天就觉不虚此行。

我们的祖辈们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果然不错。”

“我一定回大陆看看!”

老板便又从衣袋里拿出一张名片,郑重地用双手递了过来,“我叫陈港生,可以给我留下联系方式吗?”

鲁盼儿没有名片,便要了一张纸便将自己的姓名和家里的电话写下来交给陆老板,“若是去北京,我请你吃正宗的中餐。”

“哈哈,其实我妻子会做一手地道的港式茶点,只是在这里并不受欢迎,美国人反倒喜欢这样的中餐——有机会我也想请你一起吃早茶。”

“一定会有机会的。”

第230章 新的思路

大约毕竟同为炎黄子孙吧, 鲁盼儿与陆老板聊了一会儿, 越发觉得亲切。

陆老板从小背井离乡, 几经波折辗转到美国谋生,也很不容易。

他在美国开餐馆,每天也与打工的一样干着繁重的活计, 并不比钱进轻松,为的还不是省一份支出?

鲁盼儿反倒不好意思立即就走, 便道:

“如果餐厅的确忙不过来, 我可以留下再帮一会儿忙, 但五点前一定要回去了,我爱人回宿舍见不到我一定会着急。”

“也好,你就再帮我两个小时吧。”

陆老板笑着说:

“时薪再加两美元。”

“不必加了。”

鲁盼儿一笑, “我是看在你是我们同胞才留下的。”

说着与他们两人将碗筷收了, 继续准备晚上要用的食材。

陆老板又笑,“你果然是才从那边过来的,喜欢把人情和工作混在一起。”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