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军功(1 / 2)

加入书签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律吕调阳……

这是位于长江北岸十里处的南京启蒙小学内传出的朗朗读书声,小学占地百亩,内中教舍三十余间,每间可容纳学员八十余人,另有教员宿舍以及学生宿舍百余间。

小学采取全免封闭式教学,每月月末放假两天,主要教授国学与算学,如今整座小学已收纳学生一千八百余人,全都来自于南下流民中的适龄孩童,而师资则大多是南京城周边的落魄秀才和原熊仓产业内的各大掌柜组成。

作为一名生活在现代多年的人,教育拥有何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朱慈炯来说,教育的推广程度与军工发展的重要性不相上下,因为军工将是他收复河山重振大明的利器,而教育将是他彻底撬动儒家一家独大这颗毒瘤的最大底气。

所以当江心洲的建设狂潮接近尾声时,朱慈炯毫不犹豫的抽调两万余人用了大半个月时间,建设起这座具有现代里程碑式意义的新型学堂。

小学教材也是朱慈炯亲自选定,算学除了教授九章算术以外就是朱慈炯亲自编订的低级算术课本,当然高级的朱慈炯也编不了。

至于国学,现在还没有这种概念,但朱慈炯毫不客气的把《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定性为启蒙国学,目的只是让学童认字,至于四书五经小学根本不会去教授,就算在朱慈炯未来教育计划当中,四书五经也只是选修科目,永远不可能占据主导地位。

让儒学渐渐淡出主流地位是朱慈炯现在努力的主要方向,当然改革科举制度对于眼下这十来年不太现实,但逐步将科举科考项目朝新学上转变是朱慈炯这一世必须完成的目标之一。

如今全校共有算学教授十七位,国学教授十一位,值得一提的是,十一位国学教授当中有两位来自南京城内的举子,一位叫陈则一位叫石碌,两人家境还算充实,而且都是自己主动前来担任教授一职的。

在如今这个时代能考上举人,基本上可以说是已经和贫穷彻底划清界限了,两人自然不可能为了那每月三两银子的教银而来,但到底是什么原因朱慈炯也懒的去穷究细问。

而且这两人朱慈炯多少有点印象,不就是在茶楼上高谈阔论的两个人吗,说起来他还要感谢这两个家伙,否则他也不太可能从民间能收罗到杨衡三兄弟这样的超级猛人。

最终朱慈炯任命陈则为小学第一任校长,石碌副之,两人的举人身份摆在那里,别的不说,镇住其他只有秀才功名的教授还是绰绰有余的。

为何不将校址放在江心洲上,朱慈炯自然也有考虑,他最终是要将江心洲建设成为江南第一的大军区的,学校放在上面很不方便,就说已经陆续展开的枪法训练,每日练枪的声音长江两岸都清晰可闻,学校放在上面,那也不用学习了,估计每天脑袋里面除了枪声也没别的啥了。

不仅仅是学校,原先草草建在江心洲上的枪炮作坊,炼铁实验基地也已陆续搬离江心洲,各大厂址除了炼铁厂以外全部建在八卦洲上,这里未来也必将成为南方最大的军工基地。

如今火药厂生产已经逐步走上正轨,三千人专门负责收集和制作原料,三千人专门负责装配,如今每天生产三万发火药助推包完全没有压力。

至于炸药包,朱慈炯要求不高,给周大匠的任务是准备三千包库存就算完成任务,周大匠的主要工作重心还是放在开发手榴弹和改进地雷方面,当然火药的配方只会掌握在极个别人手中,并且这些人不管是本身还是家眷都得到严密控制,因此哪怕日后敌军能够意识到火器的重要性,能够生产出不亚于这种火石枪的装备,想要达到新军火器的威力,至少几年甚至几十年内都绝无可能,这也算的上是朱慈炯的底气之一。

目前江心洲上的训练基地已经在崇祯十六年末彻底封闭,通铺连房两座大营除了极少数的一部分人以外只能进不能出,即便是粮食和最基本的生活军用物资都只会送到营地大门口,转交给新军列兵自行转运进去,外界任何人除了能听到里面不断传来的枪声以外,根本不知道里面到底在做什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