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媚千娇 第54节(1 / 2)

加入书签

可要是混的不好,过不下去了才灰溜溜回播州,那杨界就有话说了!

哪怕是为了维护规矩,为了以儆效尤,杜绝今后想坏了规矩的杨氏族人,也得给杨段好看!

杨段离开了播州侯府,脚步是既沉重,又轻快。轻快是因为事情如他所料,一切目的都达成了...而沉重,也是同样的原因。他终究是在传统礼教下成长起来的士大夫,同家族决裂,远离故土、断开后路,这真是非常艰难了。

那种心理上失去依靠的失落,真的只有本人能体会了。

回家之后,杨段嘱咐妻子:“可以放心准备出门事宜了...这家中产业,尽皆托付给族中就好。”

周氏应答下来,回头就处置产业去了。托付产业的时候她没有和管理产业的族人分成,而是根据过去数年这些产业的收益,算出一个大致的平均收益,然后定了这个数字的一半——这一半的收益,要送到她手上,至于其他的,无论多赚多少,她都不管。

周氏深知人不在此,太多猫腻了,索性定一个确定的数字,大家就没得争了。省了心,也少了伤害亲戚情谊的事。

因为直接给出了一般的收益,帮着管理产业的族人也是满意的,答应的很干脆,生怕他这里一犹豫,周氏就改变主意了。

除了产业,还有家里的人口。一些雇来的,遣散起来不难,还有一些家丁,除了少数,其他的都可以转到侯府去。家丁都是很有战斗力的,算是武装力量,杨界肯定愿意接收。

而除了这些之外,身契在自家的仆婢要如何处置,就麻烦一些了。

其中最心腹的,愿意一起去播州的,肯定能一起去。其他的,那就不好说了...到了洛阳那边,开销多、进账少,家里是不可能使着这么多仆婢的。

就以杨宜君这里,最后决定一起去的,除了乳母谢嬷嬷,婢女就是平儿、晴雯、紫鹃三个了。其他的别说是不进内房的粗使人了,年纪小一些的内房婢女,红玉和麝月都不去——她们不去的原因并非是杨宜君不愿意带她们,而是她们家人都在本地,不愿意远离家人和乡土。

晴雯和紫鹃当年是一批进杨家的,是外头战乱,从灾荒之地采买而来。说起来她们并没有家人在,播州也不算她们的家乡,那自然是杨宜君去哪儿,她们就跟到哪儿。

平儿的情况又有不同,她母亲早先是服侍周氏的,后来周氏嫁人,她家是陪送的人家之一。到如今她父母以年老为由,已经不再府中做奴婢了,放出去后靠着攒下来的钱财,以及周氏的赏赐,不说富贵,也称殷实。

她父母已经年老了,并不想辗转数千里,去到一个完全不了解的地方。更何况,她父母现下并非杨家仆婢呢...而平儿,她没有因为父母要留在播州,就留下来,而是决定和自家小娘子一起走。

她如此,倒叫杨宜君不太好受了,总觉得弄得人父母子女离散了一般。

“娘子也是多虑了,我这般一则是为了全一份与娘子的情谊...这些年,幸得娘子尊重,我与娘子面上是主仆,内里却是姐妹一般,比家中真正的兄弟姐妹还要亲切。”这是真的,家里的姐妹平日根本没怎么相处过。杨宜君这里则不同了,几乎是相伴着长大的妹妹。

她早就习惯自己的生活重心全围着杨宜君来了。

“二则,却是为了我自己的一份私心。”

“我其实与娘子有一般念头,不想嫁人...我冷眼观瞧着,女儿家嫁人了,说是夫婿帮衬、儿女环绕,乃是大幸。可嫁了人的女子,苦楚都在内里,倒不如我在娘子身边侍奉娘子,杨家便与我衣食住处。至于老了,想来有娘子一日,总不会让我没了结果。”

“与其信不知哪里的男人,我更信娘子。”

第67章 走水路出播,最……

走水路出播,最难的就在前面一截。

出夔州、过秭归、至于峡州,这便是连过了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三峡’——杨宜君一家,并家人家丁三十口上下,同杨家的商船一路,于初冬时节走水路出播州,这也是杨家商船今年最后一次出门了。

过西陵峡时,天气清寒,杨宜君天早便在船首观看自然风光,不由吟诵《水经注》名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最后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收束。

操船的船老大见多识广,如杨宜君这般的诗人才子也载过许多。见她如此,也只是说:“娘子好兴致...呵呵,过得这一路,之后就好走了——前头不多远就是江陵府,若要往洛阳去,于江陵府下船,便有官道可走。”

听船老大这样说,杨宜君一家都很高兴,心里松了一口气...三峡之险自古闻名,经过这一段是非常危险的。一些很险的滩头河段,沉舟不知凡几!现在过了三峡,之后就是有危险,他们这一大群人,也很有限了。

当然,三峡险归险,因为水流湍急的关系,行路也快就是了。《水经注》中就说了,‘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虽然是夸张,却也是有本而来。

感觉上出发没多久,路上略见识了些名胜古迹,就要到江陵府了。

抵达江陵府之后,杨宜君一家便下船,先寻了一家客店歇脚。杨氏族中经商者,在江陵府要做生意,这也是他们的目的地——这些杨氏族人与伙计,将播州特产的白蜡、麻织品等物卖给江陵府这边相熟的商贾,然后又买进一些在西南地区畅销的商品,准备回程。

在准备回程之余,负责这边商事的杨氏族人也不忘记关照杨宜君一家。主要是觉得杨段是个读书人,外头很多事不懂,怕他有地方会疏忽了。

族人找了相熟的商贾,经其推荐,和几个要往洛阳做生意的商人搭伴了。如此人多,要安全一些。然后又给杨宜君家换了马车和十数辆太平车,打点起来,临分别前还道:“叔父,你且行去罢,这一路多见那几个商人如何行事,随他们一样,总不会错。”

在外行路的经验一时是教不完的,让杨段跟着那些常在外行走的行商做,肯定不会错。

“此次倒是多亏了五郎你。”杨段多谢了这晚辈,又互相告别了一回,才与周氏上车,随着商贾离了江陵府。

之后就是走陆上管道了,出江陵府,过荆门、襄州、南阳、汝州......

走陆路没有走水路快,但相比起匆匆而过的水路,走陆路却是有机会多看看沿途风光与民情民俗的...杨宜君过去通过看影视剧,眼界比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要宽广,但要具体说此世的眼界,她其实没什么见识。

过去她最远只去过成都,至于中原大地,是从未踏足的,只在书上见过记载。

眼下借着这个机会能多看看,杨宜君只恨自己没多生一双眼睛。

“好热闹啊......”途径方城时,和杨宜君一同乘车的晴雯在车帘旁觑着外头街市很是热闹,脱口而出。

晴雯也是见识过成都繁华的,当时只以为天下无过成都的了。但这一趟出门,经过了好几座城池,这些城池单拿一个出来或许不如成都,但一座连着一座,都有相当的规模,这就是蜀中不能比的了。

“这就是中原之地的底蕴,营建千年,气象不同...”杨宜君说到这个问题的时候让身边的婢女们多看城墙:“你们瞧这城墙,如今大江以南也越发好了,但却没有几座雄城,有低矮土墙的就算是重镇了,其他的或者篱笆为墙,或者干脆没有城墙。”

“北边则不同,任一一城几乎都有高大城墙...这都是千百年里慢慢兴建起来的。”

在方城,一行人寻了个客店安歇,等着明日早晚再出发。

客店安顿了,一个商人和善,就告诫杨段说道:“杨公是行人,需得小心些,前些日子路上未出事,眼下也该一般谨慎——约束家人,特别是女眷,不好随意走动的。”

这种官道上的城,人流量大、人多手杂的,女眷一旦出了什么事,就没有挽回的余地了。

“还有男丁,也切忌不能再落脚处外过夜......”

杨段记在心里了,回头就让家丁多上心。另外也特别交代了杨宜君:“别人我不担心,只是娇娇你...如今难得,一路有许多名胜,你总想着去逛看一番。你若是个男子,我不拦着你,可你偏是个女子,总得小心些。”

这不是嫌弃杨宜君是女孩儿,而是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一个女儿家确实容易出事一些。特别是杨宜君生的貌美,杨段更担心因此引出事来!因着这层忧虑,杨宜君自从江陵府便有带着帷帽,对着外人时从不摘下,就连同行的商人也只知道这户杨姓人家有个女儿,却不曾见过真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