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四零章为太子保驾护航(1 / 2)
这样的大事面前,谁敢去反对?
况且现在还是大朝会,虽说外面那些低级别的官员听不到,但也只是暂时的听不到,外面不是有传话筒呢吗?
大殿内发生的对话,那些传话筒正一句句的往外传着呢。
当然,也不会传的那么详细,如说现在,大臣们说了一大通,到了外面,只有八个字,太子仁义,诸臣无异。
通过几年的执政,李元吉在大唐的声望几乎已经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地步。
在古代,皇帝想要收割人心,其实并不需要做的太多,只需要做到轻徭薄赋可以了。
而在李元吉这里,做的更彻底了,徭役已经被彻底的废除了,在干活,那是有偿劳动,全凭自愿的,这很了不得了,让你干活义务干活不给钱,和让你干活给你钱,你选哪个?
薄赋,现在的确是薄赋。
唐朝的课赋本身不高,但是在李元吉登基之后,却发布了十年无课赋的计划,并且每年降低一成,现如今已经降了七次,再有三年的时间,大唐百姓可以不再缴纳课赋了。
这又意味着什么?
仅仅只是这两项,李元吉获得了大唐百分之九十以的支持率,况且在加一些其他的,李元吉在大唐的整体支持率,虽然没有经过细腻的调查,况且调查了也未必能得到真实的数据,但平胸而论,这个支持率至少也会在九十五以。
没有人可以做到百分百,甚至很少有人会做到九十,所以,李元吉在大唐完全是被看做圣人一样的人物。
甚至不少百姓家,在大堂都摆着李元吉的长生牌,拍马屁什么的不要去想了,这些百姓只是希望李元吉可以活的更久一些,让这些仁政可以持续的时间更久一些。
虽然是抱着某些目的的,但大唐的百姓还是衷心的希望李元吉能够长生不老的,虽然他才三十岁出头,还有大把的时光。
皇帝做到这一步,李元吉已经证明了他的成功之处。
即便他现在什么也不做,天下百姓依旧会对他感恩戴德。
对于李元吉来说,继续收割人心,稳固自己的地位,其实已经没什么必要了。
人固有一死,现在自己已经成‘神’了,算做的再好,算超神了又能如何?这大唐的江山,将来不依旧要交到子孙后代的手?
所以,便有了今日的这一幕。
刚刚被册立为太子不到一刻钟的时间,新任太子李承光便提出了自己的第一个奏疏,而这个奏疏,不是那些紧要的政事,也不是什么军事,而是一个看似不轻不重的礼待老人问题。
大臣们的回应,其实已经说明了李元吉希望李承光将来走什么样的路子。
但也有一点说错了,仁义,不代表不会铁血,过份的仁义,未必是最佳的选择。
没错,初为太子的李承光,在李元吉的保驾护航之下,已经开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而他打响的第一炮,便是施展自己的仁义,同时也算是昭告天下,太子对于百姓的态度,不会李元吉差多少。
这只是一个奏疏,但这又是一个政治决定,同时还是一个收割人心的重要决定。
以前,前朝,古代,没有一个皇帝可以做到这一点,即便是历练,他们也不会让太子这么早的去做这些事情,更不会让他们过早的去提出这种想法,甚至,连他们自己,都未必敢提出这样的想法。
“允!”李元吉大声的回应着,虽然这是他的决定,通过这个提议并不是什么问题,但是样子还是要做做的。
况且这不是小事,尽管李承光和内阁大臣们已经准备了两个月的时间,但李元吉依旧不想看到某些漏洞。
而问题的重点,在于这件事情的本身。
它属于一个国家福利政策,而国家若想通过这种福利来收货人心,那么持之已久很有必要了。
但是如此一来,时间久了又会让百姓形成依赖,或许现在没什么关系,可一百年后,两百年后呢?谁又能保证大唐永远都是这么的强盛?谁又敢保证,大唐不会出现任何的危机?
如果再来个三五年的灾荒,大部分区域绝产的话,常平仓内没有存粮的话,又该怎么办?
一但百姓形成了这种意识,当某一年突然不发了,他们会觉得朝廷变了。
怨恨不至于,但对于朝廷而言,这绝不是一件好事,平时还好说,一但灾年,问题会一下子全部出来的。
“此事年后朝会再议,三月前拿出个方案来!”李元吉继续说着。
这不是一个内阁的事情,也不是他的,不是太子一个人的事情,这需要整个朝廷参与进来,对整个计划进行更详细的探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最重要的,是找到一个平衡的机制,以避免让百姓形成依赖,从而对朝廷形成怨恨。
日常的点点滴滴,到了关键时刻,会显出他的重要性了。
玄武门事件,是最好的写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