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2 / 2)
先生们没想到王修晋要做这么大,万分惊讶的看向王修晋,“这,这,这,朝廷能同意?”
“为何不同意,受大家监督的学生,人品不会差,再说只是优先权而已,若是学识不怎么样,那么再有优先权也无济于事。”王修晋笑呵呵的解释,他做的无非是画了一张大饼,会不会被咬上,那是朝廷需要纠结的事。“大家现在要做的就是拿出一个评选的规则。”
先生们互相看了看,向王修晋提意,此事既然要从全天下挑选,那么就不能是他们制定规矩,还是由朝廷出面来得好,他们也就是在朝廷的规矩出来后,在后面补上一些,用于本学堂。
王修晋仔细的想过后,觉得先生们说得有理,然后在心里想着如何写折子。“还有一件事烦请先生出手帮忙。”王修晋可不单单要从一些市井流言来黑那位想要塞孙女进门的人,还要从文人着手,论黑人最高水准的,便是文人的骂人不带脏字。
第321章
黑人, 并不是今天主要的目的,他开口也是顺带的, 能办是最好的,不能办, 他也要忽悠这些人帮他办。文人的力量在这种时候绝对比市井流言要来得强大。文人的笔有时比刑罚更有伤杀力, 语言暴力比任何攻击都恐怖, 如何利用, 更好的,合理的利用非常的重要,用好了便是利利刃,用不好……就如同脱缰的野马, 无法控制。
王修晋从学堂出来,坐在摇晃的马车里, 眼睛眯眯, 他相信不出两天,那户想要把孙女送到李家做妾的人家,绝对一臭万年,最后是什么样的下场, 王修晋不会去想, 不是不敢想,而是不愿意想, 他从不认为自己是什么好人,是什么心慈手软的人,在某种程度而言, 他是十分心狠的人,只要踩到他的底线,他绝对会狠狠的反激,把人踩到无力反抗算是轻的。不能怪他心狠手辣,只怪他们作得太狠。
出了学堂,王修晋并没有去忙其他的事,而是返回李家写折子,而府外,市井街头谈论最多的便是有人跑到李家要把孙女送进府做妾,还是要给皇商的男人做妾。大家对此事议论纷纷,有人想法当初皇上给皇商一个口谕,只要李家长孙纳妾,便允许他们和离,两人日后婚嫁各不相干。
有人说是不是皇商这边寻人做了手脚,立刻被反驳了,皇商为人仁义,绝对不会做出这样的事,两人还养了孩子,那孩子可是很聪明伶俐,父子俩相处的不错,常看到两人溜街,前天还看到皇商带着两家人去运动场听戏,可不是做出那样手段的人,若是当真过不下去,皇商只会光明磊落的进宫求皇上,皇商可是皇上的眼前的大红人,若他开口,皇上还能不同意?
“莫不是李家长孙受不了皇商的强势?”有人又提出新的猜测,立刻被人瞪了一眼。
“可拉倒吧!你是没瞧见李家长孙有多重视皇商,那就是眼珠子,前不久有人要害皇商,李家长孙早送晚接的,直到事了后,也没断过,这是最近皇商没出门往店铺或是工坊去,若不然还能瞧着两人并肩而行的身影。”有人不待见说皇商和李家长孙关系不好的话,“我听着是那位厚脸皮要把人往李家长孙房里送,还嚷着当初在战场上救过老将军的命,那会儿的事,谁说得清,怎么早不送晚不送的,李家刚出了些事,便要把人往李家送,而且当真念着此事,李家的子孙那么多,怎么偏惦记长孙,若没有猫腻才怪。”
“看中李家的家财了呗,搞不好还以为皇商的财产是李家的。”不知哪个插话,又引得大家一阵议论。
“要我说,还是那女子是个不守妇道的,不知检点,我婆娘的叔婶的外甥妻妇的三叔家的儿媳妇的娘舅在李家做事,说是那女子打远看过李家长孙一眼,然后便念念不忘,要死要活的要进李家门,那位‘心疼’孙女,便求到李家府上。要拆散李家和王家的姻亲。”
话一出,立刻引得一帮婆娘愤愤不平,把那女子贬低得不行,“这般不知廉耻的女子当是沉河塘,浸猪笼,而不是送人家里做妾,那位送孙女上站的绝对没安好心,不然怎会把丢了家族脸面的女子给人家送去做妾。”
妇人的话很传进到了各大家族的后院,后院的当家妇人没有几个想要给男人纳妾的,对给男人送妾的,大多是一肚子气,这会儿听着话,便要推波助澜,可没有人说什么真心真爱的话。
学堂里的先生们写了不少暗讽狭恩以报怨的文章,文章里还暗示那位救人之事很有可能是假,毕竟没有证人,说不定就是觉得李老将军位高权重,便是要反驳,大家也会同情他那位相对弱势的人。文章写出之后,立刻有很多文人跟风,在那位刚决定散布消息时,文人的笔墨已经把他们一家拐着弯的骂个狗血喷头。
一时之间,那户人家成了万人唾弃,和要上门做纳妾的女子交好的富家小姐,纷纷远离,还在背后说那位如何如何,别看那户人家如今家大业大,却不是家族的族长,虽然有说话权,可架不住族里其他人家女儿家,出了这样的事,族长也得考虑一族中其他人家的女儿还能不能嫁出去,这个丢了全族脸面的姑娘不能留。族长带着一帮族老上门,此事必须有个说法,要么浸猪笼沉塘,要么就是把家产全都交出来,带着一家人除族。
那户人家闹成什么样,王修晋不知道,现在京城里讨论全都是李家长孙会不会纳妾的事,即便是李菻善多次说明不会纳妾,可人们仍是议论纷纷,还有文人跑到李家的墙上写文章,坚绝不同意李家人给长孙李菻善纳妾。这事还闹到了朝堂上,有不怕事小的人拱手说,既然对方于李老将军有恩,对方只是想把孙女送进李家做妾,李家念恩当收下,这话一出立刻得罪了李,王两家,王大人眯着眼睛记下了说话的人,这人要不是受人指使,要么就是参与了折分李王两人联姻阴谋。
此事两家的意思都是,那位送孙女作妾的老头也是牺牲品,很有可能是有些人看他们的势力越做越大,想要离间,他们甚至还想到了是不是皇上派人做的。
李、王两家的人都没有立刻站出来,他们想要看看皇上是何态度,如果皇上提出当初他的话仍旧做数,那么此事他们就要好好盘算一番,万不得已,当真得让两孩子和离。
皇上冷冷的看着那个张口说话的大臣,“爱卿如此重诺甚是好事,朕记得去岁爱卿曾说要给受灾百姓捐百车粮,户部的人可在,爱卿的粮可有捐?”
朝堂上的人全都低了头,去岁遭灾的时候,他们都有说要捐粮,但真正拿出来的,大概只有皇商了,他们认为国库丰盈,哪里需要他们捐粮,不过是做做样子,这会儿他们心里可是恨透了那位多舌的人,明知道此乃浑水,还在里面跳三跳,累及他人。莫不是想出往李家想人法子的便是这位?
开品说话的大臣先是一愣,然后便傻了,立刻跪下,混身抖个不停,他没想到说李王两家的事,会把火引上身,他不过是想加大火。而此事的主谋,心里暗骂浑混水的人傻x,然后老神在在的立于一旁仿佛所有事跟他没有关系一般。
户部的人出列,道出并未见那人送百车的粮食,也没有见到其他物,还讲明去岁并未见到有大臣把粮送到户部。一句话把之前试图装傻要蒙混过关的大臣全都皆出,有些大臣面色发红,不知是气得还是羞的。皇帝冷冷的扫过下面朝众,“朕曾许了李家长孙可不纳妾,一些人却只记得朕说过的另一句话,看来有些人心思大得很,见不得朝堂内安稳。”
主谋的人心里一惊,脸上却是不显,手心泛起汗水。
“王大人,此事便交给你处理,彻查到底。”皇上冷冷的扫过几位文臣。
“臣遵旨!”王大人领旨。
散了朝,王大人冷笑的看着那些个没有许了粮却没交的人,刚刚皇上说了,去岁的粮得到今年得上些利息才行,若拿不出粮,交钱也行。保住了小命,躲过一顿打的文臣,对那位想要搅混水的大臣恨得不行,心里盘算着如何报复,当天回家后便纷纷上折,罗列出那位数条罪证。
王修晋写的折子完成的差不多,拿着折子去寻父亲,这事还得让父亲看过后再说。到了王家,没见着父亲,只看到母亲和长姐坐在一起聊天,长姐的肚子又大了起来,王修晋愣愣的看着,“这,这……几个月了?”
“五个多月了。”长姐摸着肚子,脸上带着淡淡的笑意,特别的幸福。
王修晋眨眨眼,有种说不出的感觉,“可有瞧过大夫,有没有说什么?”
“瞧过了,发现有了,你姐夫便三天两头的把大夫接进家门,宫里还派了位御医,都说没事。”
“怎么没给我送个信。”王修晋坐到一边,感觉受到了惊吓,虽然长姐不是第一次有孩子,可是他心里还是有些担忧,但是当初嫂子怀孕的时候,似乎就没有这样的担忧,难不成这就是亲姐和嫂子的区别?
“那时候你不是有事忙,而且也不是什么大事,我还想着等要生了,再寻人告诉你一声。”
生孩子还不是大事,那啥算大事。王修晋扯了下嘴角,“若是有什么想吃的,跟刘姐说一声,需要庄子里送的,直接让姐夫过去拿。”
“我还能跟你客气不成。”
见长姐说说笑笑的并无不妥,王修晋也就放下了心,才说起过来寻父亲的事,王夫人说最近老爷有些忙,若是有急事,便去衙门里寻。
第322章
折子的事说急也不急, 只是王修晋不大愿意夹在长姐和母亲中间聊天,别看他忧心长姐的身子, 可面对两位妇人张嘴闭嘴都是妇人那些私房话,王修晋除了尴尬之外没别的, 有些落荒而逃的离开, 直奔都察院。王大人最近着实忙, 他正在查想要坑儿子的那位幕后之人, 只是从头到尾那位送孙女的人就没见过主使者。
王修晋见着父亲,恭敬的向父亲行礼,便把来意说明,将折子递了过去, 也没有拐弯抹角的话,然后大大咧咧的坐到一边喝着茶, 相当的自在。王大人一边看着折子, 一边瞧着儿子的样子,脸色要有多黑就有多黑,他累心费神的查案为的是谁,他的小儿子倒好, 一派悠闲, 让人看得牙痒。
王修晋哪里知道父亲想什么,没当父亲看过来, 王修晋都会回个笑眯眯的眼神,他还以为父亲是对他折子里的内容有什么看法。便是见父亲脸色不愉,他也没往歪了想, 只当是父亲觉得他又没事找事而恼怒,王修晋笑得越发的讨好,而王大人心里却是堵得不行。
王大人顺了好几次气,才缓过劲,不再去理会儿子的表情,专心的看着手里的折子,连想着刚刚儿子说的话,他并不看好儿子的提议,像是这样的评选初时会逃选出优秀的学生,但是时间长了,难免会出现钱财疏通之辈,那样的人买来的名声,当真为官,对百姓会好?
当然这不是王大人需要操心的事,单单说想法,还是不错的,折子写得也是有理有据,倒是可以拿交上去,这个内容若是推出,倒也可以帮儿子在文人圈里得个好名声,估计以后就是想要给儿子扯后腿,也得估量一番。“递上去没问题,至于会不会通过,就要看皇上了。”
王修晋点点头,也不在意皇上会不会同意,就算他不同意,在他的学堂里也会做,然后其他学堂就会跟风,到时候朝堂再想以此立规矩就晚了一步,不过坑的也不是他,而是文人学子罢了。
此事揭过,王大人又提起李菻善纳妾的事,王修晋挑了下眉,“这事难不成还有什么隐情?”王修晋这两天一直写折子,改了又改,也没留意事情的发展,而李家的人在吃饭的时候也不会提起倒胃口的事,况且他们觉得这事挺对不起王修晋的,便想着他们处理,也别让王修晋跟着堵心。
“那老头家里闹了两三天,他们家族的族人个个是心大的,要除族还要白拿他们家财产,最主要的是要把老头的孙女沉塘,衙役赶到的时候,老头家的家丁正对着族人大打出手。”王大人两边都不同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