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1 / 2)

加入书签

“王爷,宫中来人了,等的有些时候。”卫乙接过长。枪低声说。

赵靖宜示意明白,对林曦说:“先送你回侯府。”

林曦看到那匹熟悉的大黑马被牵到赵靖宜身边,那马似乎记住了他,还朝他响亮地打了个喷嚏,将马头伸了过来。

赵靖宜摸摸马背安抚。

林曦后退了一步,摇了摇头,“不必麻烦您了,我还想再走走。”

见林曦真的不愿,赵靖宜也不勉强,看不远处林家小厮正赶来马车过来,于是翻身上马,低声说了一句“你自己小心。”之后便绝尘而去。

顾海远远地跟在后头,见赵靖宜似有离开之意才敢过来。

“走,找个酒楼歇歇脚。”陪着走了许久,又每个地方坐,林曦还真有些脚酸。

凤来居即使才不久前发生了一起刺杀,可如今依旧是进进出出,热热闹闹的。

此时春闱在即,众多学子齐聚京城,这酒楼茶馆之地更是他们的聚会之所,所以入眼的大多是素衫白巾,手执折扇的读书人。

这会儿已过了饭点,正是下午茶之时,林曦倒也不在意,便混坐在大堂里听着说书,这样惬意的时光不多,无人打搅,能得自在。

这说得正是睿王爷领兵出征,抓获胡奴大王子这出,这本是两三月前兴起的段子,京城的老百姓早已经耳熟能详,不过林曦第一次听,倒也觉得新鲜,听了一段感觉渲染夸张离事实远矣,特别是赵靖宜这个人完全变了个样。

睿王爷身高九尺,力顶千斤,轻松一掌便能劈死一头猛虎,双把大斧舞地虎虎生威,入胡奴大军犹如无人之境,凭一己之力震退围城之危,犹如战神转世。

林曦喝了口茶水定了定心神。

然而突然一声惊木敲响,只听到那说书人大喊一声,“呔,吾乃赵氏皇嫡睿亲王之子,尔等胡蛮犯我河山,欺我百姓,今日吾便立誓,不将尔等驱逐歼灭,誓不回朝,快过来受死!”

林曦险些将嘴里的茶给喷了出去。

好不容易咽下,又抖着肩膀趴在桌上喘气儿。

他觉得自己应该拉着赵靖宜一起听,不知这位睿王爷那张脸上会出现什么表情,一定比这个说书的有趣。

只是可惜,宫中催得急,下次若有机会的话……

林曦失笑地暗自摇了摇头,正想起来打赏,突然旁边坐下了一个人。

“小友不介意老夫占个位吧。”

林曦看过去,正见一个老人家笑眯眯地看着自己,灰白的头发梳地整整齐齐,用玉簪簪好,胡子小撮也一样颜色,但打理地服服帖帖,看发色年纪已是不小,但眼神清明脸上也少皱纹,穿着干净整洁的长衫褂子,正是一个儒雅的老先生,让人极有好感。

林曦自是不介意,“老先生随意便是。”

于是唤了小二过来添了茶盏并些吃食点心。

第47章 众书生谈论时事

这位老先生待小二离去便心安理得地吃茶听书,眯着眼睛怡然自得的样子,似乎一点也没有喝人手短的自觉。

哦,至今为止一盏茶进了喉咙也没有介绍自己的打算。

不过林曦也不介意,通常如是人物,不是大智慧之人就是顶级的骗子,只是看通身气度,光是和他一同喝茶也是享受,所以他不知也无妨。

老人家喝茶自是不急不缓,打磨时间,但看林曦年岁不大,也是不紧不慢小口小口喝,两人坐一起倒是相得益彰,就这一点也可惺惺相惜。

这时说书人说道:“只见咱们睿王爷一板斧子下去便斩断了那胡奴大王子的马头,那大王子‘哇哇大叫’一声便掉下了马,却被睿王爷一拎如同小鸡仔一般提在手里,王爷哈哈大笑对着胡奴士兵道‘尔等王子在吾之手,还不快快退兵!”那胡奴兵见睿王爷以一敌百勇猛非常,又丢了主将,立刻丢盔弃甲跪地求饶。是以北伐,大获全胜也!”

于是一段就此结束。

堂下立刻响起一派叫好声,林曦抽动着嘴角一同拍手应和,还示意顾海上去给个赏钱。

说书说完了,接着陆续有人离开,仿佛就为了听这么一场而来,可是大多数读书人依旧坐在原处。

有人似乎还在回味方才的那场,却又听见有人开场道:“自从太祖皇帝击退了胡奴换得了数十年两国和平,又应胡奴王求娶,方下嫁昭和公主以示安抚,教化胡蛮。然而未开化之北奴狼子野心,一再垂涎我朝富饶山河,即使每朝均有公主和亲远嫁,胡奴铁骑依旧再次踏入我朝北地,可叹之事却是我朝无领兵之才,以至于我朝每每闻胡奴色变,场场征战,连连惨败,泱泱大国如此而已。”

这是要开始了吗?

本来吃了茶听了书的林曦歇够了脚正要离去,如今也安稳地坐了回来,竖起耳朵倾听,还又叫了小二上些吃食小点。

大夏朝虽法度有所弊漏,但士林言论却还算自由,如今众多学子齐聚一堂,纷纷说古谈今,谈论当下朝政,却也成了一个习惯。

他们多选在一些茶室酒楼等开放场所,独到的观点,精辟言论也容易广为流传,说不得在场就有朝廷大官坐在其中,若投其所好,自是一条捷径。

如今的读书人还是敢说直话的,只是一旦入朝为官,却是修了闭口禅和开口笑,甚是可惜。

林曦细看那书生却是眼熟,却是今日刚见过的展姓书生,那么……林曦的目光往他身边看去,不意外地看到裴轩也在此处。

于是他悠悠地转回视线,当做没看见。

林曦离他们坐的远,倒是不担心被发现。不过即使看到了也没什么,横竖多些应和便是了。

那展姓书生一说完,便立刻有人接应,说:“每年闻得败战噩耗,总是茶饭不思数十日,问为何如此?是朝中无将?然武举三年一选,人才尽数网罗于朝。是无军饷犒军?然每年军资不见缩减,兵马未到粮草先行。是故究竟为何?”

另一书生回答:“纵观每年朝廷所派之将即可得知,非无将才,实则弃而不用,如沈家纸上谈兵者,史家弃军而走者居多,何人?权贵之后外戚是也。”

“是以,将才再多又有何用?军资充足,终归私有。”

这话说的可真不客气,就差指着鼻子骂两家皇子母族和妻族了。

“可叹数十年间人尽皆知,却无人敢问,只是苦了北疆百姓。”

众人摇头叹息,但即刻有书生话锋一转。

“幸而皇上英明果决,弃诸公推举,令子侄睿亲王挂帅出征,继而得胜归朝,胡奴终为阶下之囚,可喜可贺,睿王爷可敬可佩,是为英雄豪杰。”那书生站起来,朝王城方向长揖行礼,“学生虽为一介书生,但对睿王爷敬佩有佳,若是有幸得儿见之,此生已无憾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