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1 / 2)

加入书签

二话没说,宁启言都顾不上出去叫宁晓文他们,直接拿着杜程的身份证,就跟着前来的青年军官到政府临时的房屋交易所,交钱,拿房本,直接坐实这间房屋的所有权。

等到他拿着房本美滋滋的回到农场以后,宁晓文他们才知道这件事。不过他们并没觉得宁启言先斩后奏不好,这时候可没有什么好事多磨的说法,多耽误一分钟,就有被人横插一脚的可能。

而且大学城周边幸存下来的居民楼,在地震前就几乎都入住满了,像这间房子这种没有主人的房屋简直凤毛麟角。

先不管以后他们自己住不住,就算转手一卖,差价也绝对不小,虽然花了四十万,让宁启言和宁晓文一直肉痛到现在,但也绝对值得。

不过现在宁启言他们还没考虑好这房子是卖是留,这事也不用急着决定,就算最后不打算留下,往外卖的话也得拖一段时间,要不中间帮他们出力,让他们最终能买到房子的人怕是就不好看了。

如今农场的大棚里,所有生长周期短的青菜都收获完了,陆陆续续新下种的大部分是些白菜、萝卜、冬瓜等生长周期较长,而且成熟后也能保存时间较长的蔬菜,至于辣椒和西红柿,则是留着给宁晓文做酱的,剩下的不到三分之一的大棚,种了些黄瓜、茄子,主要供给给军队。至于换购点,最后一批小白菜收购完,就已经提出冬季的青菜收购量会减少,天气太冷,换购点的交易量也会下降的十分明显。

等到进入十一月,搬迁到新城的市民们也适应的差不多了,宁家农场重新对外招工。

这一次招的就不是随时来随时走的短期雇工,而是得签一整年的合同,也有稳定的薪酬和福利的正式员工。

虽然这次宁家农场依旧没把招人的年龄限定在一定范围内,但却需要考察劳动能力和技能。

除了胡子和白诚毅他们在新城到处招工外,董文安在政府部门也有意无意的往外散播消息。

没有正式工作的家庭,绝大多数都舍不得放弃自家在苍云山的农田,开春以后大部分人还是会回苍云山种地,这样虽然没有固定薪酬,但地里一整年的庄稼收入也不少,足够养活一家人外带还能攒下不少信用点。

而政府部门的人就不同了,首先他们本身在地震前就是公务员,地震后只要政府还在运作,他们就得坚守岗位。而地震后填补空缺招上来的半正式公务员,除了缺少国家认证的档案外,不管是薪酬还是待遇,都和正式公务员一样。一般来说这样的家庭,在有选择的情况下,更愿意留在新城生活。

事实证明,董文安似有似无的宣传,还真招上来两家人。

其中一个就和董文安隶属同一部门的同事家庭,家里有一对五十多岁的父母,身体不错,不过身体再好,年纪也在这摆着,做儿子的不想让父母起早贪黑的种地,也不想他们累死累活的参与重建,做父母的又不愿意光靠儿子养着。干脆就和宁家农场签了合同,夫妻俩就负责农场每天的灌溉,打开阀门,注意灌溉的水量就行,也不累,就是个磨人的活。

剩下的正式员工也都是拖家带口的,凡是有劳动力的,都被宁启言签了下来,满打满算,一共签了六家,十七个人。这六家里唯四没签合同的,就是两个七十多岁的老人和一个八岁,一个两岁的孩子。

趁着下雪前,签完合同的六家人直接搬进了宁家农场提供的员工宿舍。虽然得自己烧煤取暖,但火炕炉子厨房都齐全,独门独户,哪怕和其他的员工家庭比邻而居,也比在市里好几家人挤在一起,跟鸽子笼似的强。

有了正式员工,宁启言他们才从大棚里解脱出来,趁着冬天事情少,再加上搬来农场以后,地方足够大,宁启言就帮着宁晓文大量的酿醋,做辣酱和番茄酱。

自从他们第一批醋制成,销量一直居高不下,不光是做调味品,如今药品紧缺,价格一直居高不下,醋还能消毒杀菌,自然畅销。

而辣酱,平日里还好说,买的多是嗜辣的人,但天气一冷,除了一点辣味沾不得的,大家都愿意买点配饭。

番茄酱倒是和辣酱相反,适合平日吃,不光能补充点微量元素,口味上也酸甜可口,就是男人们也喜欢偶尔舀一勺换换口味,更别提女人孩子们了。

而宁家的调味品在d市范围内一点点开始有了名气。相比换购点从其他家进的货,宁家出货量越拉越大不说,就连种类也越来越多。条件简陋,就连瓶子都是回收之后消毒再利用的,所以宁启言他们也没制作什么品牌标签,直接在玻璃瓶上写个“宁”字,一点点也让大家养成了习惯,除了制作方法和原料复杂的调味品,但凡常见的种类,“宁”牌都涵盖了,所以不少人到换购点都会直接选择宁家的商品。而不少消息灵通的人,也听说了除了军队以外,唯一一个私人承包的整片田地,就是宁家的,这样也让人更愿意相信,“宁牌”不再是换购点里出售的其他“杂牌子”,而是有足够原料支撑的“正规”品牌。

所以宁家现在是不管能做出多少调味品成品,换购点都吃得下,甚至不需要宁晓文开口,但凡市里清理出一批坛坛罐罐,换购点那边都会先紧着宁家换,宁家不要的,才会挂到换购清单的列表里,对外交易。

忙碌制作调味品的时间里,不知不觉,气温已经下降到零下,随着今年冬天的第一场大雪,负责照顾猪圈和羊圈的员工也传来了好消息。几乎是同一时间,预产期相近的母猪和母羊都有了动静。

接到消息,宁启言他们放下手里的活就往外走。

负责专门照看猪圈和羊圈的员工只有两个人,要生崽子了,两个人根本忙不过来。而且家畜的繁殖对现在的农场来说非常重要,不亲眼盯着,宁启言他们没办法放心。

第104章 结束,也是开始

漫天遍野大片的雪花,将农场覆盖了一层薄薄的白色,第一场雪刚下,胡子和杜程边往山坡下走,边合计着雪下大以后,如何把农场常走的几条路清理干净。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撒盐或者煤渣,但烧剩下的煤渣能有多少,撑死也就能在山坡这边用一用。而撒盐的话,d市虽然靠近海边,但一直没有晒海水取盐,如今大家吃的,还是从其他地方运过来的食盐,这要是大量的撒到地上用来融雪,就算他们不在乎这些盐消耗的信用点,也舍不得这么糟蹋。

想来想去,除了人力除雪,实在没想出其他办法。两人倒是合计着明年夏天的时候,早早的到海边,那么高的温度和烈日,不可能晒不出海盐,而且他们也不指着这些盐食用,所以也不需要什么提纯清理杂质,晒出来存着冬天除雪。

宁启言和宁晓文在旁边听着,也没意见,偶尔插嘴,到了海边,指不定还能弄点海鲜吃吃。

等走到猪圈,杜程和胡子一进去就脱了外衣,让宁启言和宁晓文拿着,而后他们卷起袖子,洗手帮忙。

照看猪圈和羊圈的,是一对农村出身的父子俩,父亲五十来岁,儿子刚刚二十,在老家年年家里都养猪和放羊,数量不多,但一年年下来,也攒了不少经验。

但说到接生,只有这位父亲会,儿子在旁边干着急也不敢下手。这会儿眼瞅着父亲一人忙不过来了,没想到雇主来了后直接上去帮忙。儿子在旁边羞愧的耳朵发红。

明明是花钱雇他干活,关键时刻他却不顶用,还得让主家亲自动手。

宁晓文在旁边看着,伸手拍了拍年轻人的后背。

“没事,多看看就会了。”

宁启言也安慰的对青年笑了笑。温和亲切的微笑让年轻人压下心里的羞愧,认真的点点头,然后就仔细看着父亲和杜程他们的动作,记在心里。

宁启言和宁晓文相视而笑。在雇人的时候,他们就知道,这父子俩真正有经验的其实只有父亲,做儿子的一直在读书,要是没有那场地震,这孩子差不多都要大学毕业了,怎么可能会养猪养羊。不过这孩子性格稳重老实,没有一般年轻人的跳脱轻浮,干活也认真,再加上亲爹在一边手把手的教,估计不出一两年,就能单独照顾猪圈或者羊圈了。

刚接生完两头母猪,听到信儿的白诚毅他们也跑来凑热闹。母猪下崽的时候聚这么多人,母猪会紧张,影响生产,宁晓文直接把人赶到旁边的羊圈那,让他们帮着盯着母羊的动静。省的都聚在这,万一那边母羊发动了,反倒没人守着。

羊圈和猪圈盖得很宽敞,墙面的保温性也很好,入冬后每天都烧煤加温,室内的温度比当初在空间半露天的窝棚温度还高一些。

猪羊是在早上出现躁动,等全部安全的生产之后,已经是半夜了。

小羊羔可以直接养在羊圈里,但是猪仔们需要的温度就得更暖和一些,原本宁晓文和胡子住的房间旁边的储藏室打了火炕,就是为了给刚出生的鸡鸭猪崽们保证温度的,但一直照顾猪羊的父子俩连连摇头。

照顾家畜本来就是他们的工作,没道理生完崽子还得雇主亲自养着。父子俩直接用棉被包好小猪,抱回他们住的屋子。不光每天把小猪崽们抱下去喝奶,还得让儿子学着照顾猪仔们。

虽然工作时间不长,但雇主的性格这位父亲还是能品出来的。

虽说现在已经开始重建,但学校什么时候能正常恢复上课还是个未知数,与其浪费时间干等着遥遥无期的开学,还不如踏踏实实的在农场干活。雇主性格好,心善,只要认认真真工作,正常的薪酬之外,还时不时的有不少福利。做父亲的经历过的人和事不少,年轻时也出去打过工,心知遇到这样的雇主很难得了,就算将来儿子的学校一直不恢复,一直留在农场工作也相当不错。

宁启言他们见父子俩这么坚决,想想也就同意了。父子俩住的地方确实距离猪圈没有宁启言他们家那么远,刚出生的小猪们不只需要温暖的环境,还得经常抱到母猪这边喝奶,等积雪厚实起来,从宁启言的院子走过来实在太麻烦了。

母猪和母羊平安生产,宁启言放下最后一点担心,整个农场都在稳定的发展。

安稳却又忙碌的冬天过去一半,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春节。

大年三十这天,杜程和胡子把之前杀猪留出来的一部分猪肉排骨等送到山坡中段的员工宿舍。雇佣的六家人每家都给了五斤猪肉,两斤排骨,两个小孩还得了两个大红……袋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