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7.第1557章 - 外交内政(2 / 2)
这些事陈昇之前一直是知道的,也默许了。现在辽东已经渐渐平定,辽东军的财务和供应已经没有那么紧张了,因此陈昇也打算让辽东军退出这些行当,让真正的商人来接手。
“居然是如此因由?”当听完陈昇的解释之后,太子顿时就有些茫然。
他开始感觉这件事有些棘手,并不像表面上那么好处理。毫无疑问,作为太子,他应该秉公来处理,以免让藩国和天下人寒心,可是辽东军是大汉军队的主力军团,功绩是头等的,之前做的一些事也是事出有因,他真的不想因为高丽而打击辽东军将士的军心。
“纪国公,可有什么两全其美的法子吗?”想了一会儿之后,他忍不住问陈昇。
“此事牵涉到辽东军,臣不敢妄言。”陈昇还是没有松口,不肯用自己的身份来影响太子,“臣只有一句话建言殿下——世上大多事都不是非黑即白的,世上大多人也不是好坏二字就能区分开的,殿下。治国讲究的是权衡利弊,折衷行事,而不是一定要分出个好坏黑白来。”
“权衡折衷……”太子口中几次默念了其中的两个词,品味其中的含义。“纪国公的意思是,既要做出点表示来安抚一下高丽人,也不要太过于伤及我方利益,要折衷处理吗?”
陈昇只是微微笑了笑,没有再回答。
“……”太子低下了头来,又静静思索了许久。
“不管怎样,辽东军的人必须退出这些营生,而且以后不许再参与其中。”良久之后,仿佛是下定了什么决心似的,太子终于抬起头来看着陈昇,“军人不得涉足经商是父皇钦定的国策,必须坚持到底。之前哪怕情有可原,到现在也该收手了吧?我朝给官兵的薪饷都是历代罕有的,就在再有胃口也该喂饱了吧?还请国公一定要颁下严令,以后要严厉禁止类似行为!否则我无法坐视不理!”
太子的语气罕有这么重的,倒是让陈昇愣了一下,不过他很快就反应了过来。
“太子说的也正是臣心里所想,如今辽东已经安然平定,女真或者蒙古人都已经无法为患,之前很多做法现在都不需要再做了,臣现在已经命令下去了,以后禁止辽东军中任何官兵牵涉其中。而且,辽东建省之后,辽东军也会受到更多的约束,不至于再和以前一样。”
“那就好……”太子终于舒了口气。
“不过,辽东军撤出之后,太子殿下打算把那些大汉在商栈、田庄、参场怎么办呢?那些都是大汉商人的财产,都送还给高丽吗?”陈昇忽然问。
这个问题有些尖锐,然而太子刚才确实也想到了。“这些财产都是大汉国民的财产,不能归还,但是未来这些商人只能守法经营,不要再做那些鱼肉乡里,破坏两国关系的事情了……”
虽然表面上太子是在约束这些商人,但是暗地里已经承认了他们在高丽攫取的利益,只是要求他们为了大汉和高丽的关系、以及对高丽的控制着想,以后约束一下而已。
“太子说的办法当然好,不过……以高丽人的秉性,肯定是会得寸进尺的,如果我们让辽东军都撤出了,这些商人都后面没有后援了,到时候高丽官员肯定会勒索威逼大汉商人的,”陈昇还是不动声色,“与其后面麻烦,还不如先把这些商人都召回来算了。”
“此事万万不可!”太子不知道陈昇这是在故意试探他,马上就表示了反对,“这些产业都是大汉商人一点一点积累出来的,怎么能够拱手让人?我是要维护两国的邦交没错,但是也不是牺牲大汉商人的利益委曲求全,照我看,这些商人不必撤出,继续在高丽经营就是了,我会让高丽人保证他们的产业不受侵扰的。”
顿了一顿,也许是觉得自己说得太过于蛮横和露骨,他又不自觉地为自己的理由辩解,“高丽国朝臣上下极为腐败,就算把这些产业都还给高丽人,也肯定会被他们上下贪墨的,他们又不善经营,最后会把这些产业都搞得破败不堪。与其如此,还不如让大汉的商人继续来经营,这样对大汉好,对高丽也是好事。”
听到了他的辩解之后,陈昇也笑了出来。
“殿下既然知道高丽上下横行不法,那怎么能够相信他们的官员会在辽东军撤出商业之后,还会投鼠忌器,不欺凌大汉的商人呢?”
“这……我朝是高丽之上国,高丽本就应该以恭顺对待我朝,我绝不会允许他们欺凌我国商人。如果高丽官员真的敢这么做的话,那时候他们就再也没有借口可找了,大汉可以一个个地惩办他们,让他们赔偿。反正,只要大汉这边稍微有些,就能够保住大汉商人的产业,不必一定要辽东军来牵涉其中,白白败坏了军内风纪。”稍微犹豫了一下之后,他又略微放低了声音,“另外,辽东军每年都有大量的军士退伍,可以将这些退伍兵安置在大汉商人的产业当中,大汉商人互相联保,也不会害怕高丽地方官的欺凌。”
他说完以后,突然感觉有些忐忑,不安地看着陈昇,仿佛就像是一个等待着老师批阅答案的学生一样。
陈昇却一开始并没有说话,只是不住地打量着太子,好像在感慨什么似的。
正当太子准备再发问的时候,他突然长叹了口气。
“太子说得对,就该这么做,如果是臣的话,臣也是如此打算的。”
随着天下日渐安定,大汉的军事需求越来越小了,于是每年都会有大量军士退伍,辽东军自然也不例外。这些军士在离开军队的时候,除了发了一笔退伍金之外,都需要地方安置。
大部分的军官都会依照各自的军阶和军功授予田地,这些退伍军官在回到家乡之后,因为多年的从军经历锻炼出了服从的习惯,而且掌握着军事技能,于是就会成为大汉地方理政的中坚力量。但是天下的田地毕竟有限,尤其是大多数在改朝换代的时候没有遭遇过兵灾的内地省份,朝廷只能从前明宗室和一部分伪官的私产当中没收田地,这么多年分发土地下来,余田已经很少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让退伍将士能尽量多地享受到晚年生活,朝廷上下也争议了很久,最后拿出了两个解决办法。
一个是鼓励各地的军团在边疆省份屯垦开荒,然后把这些田地授予给退伍的士兵们,让他们变相地移民实边。
但是这种做法一开始就受到了不少质疑,因为边疆大多数都平定没有多久,能够稳定耕作的土地太少了,分不到多少人,另外边疆的环境大多数十分恶劣,纵使开荒也十分难以耕种,没有多少士兵愿意因为能得到授田就留在这里务农。
如果强行将他们束缚在土地上的话,前明有过深刻教训,前明为了给国家省钱,规定各地卫所的士兵作为军户必须世代当兵,然后耕作卫所的土地,但是卫所的田地最后会慢慢被流入到千户等指挥官的手中,最后这些军户只能世代被束缚在土地上,无法改变自己和后人的身份,与奴隶无异。
大汉君臣都是从明代过来的,前明军户的惨状他们也见识过不少,十分不愿意让往事重演。
于是经过了长期的讨论之后,大家又提出了另外的解决办法,那就是将边疆的土地以大片庄田的形式送给有功劳的退伍军官,用这些人来巩固边疆形势——这些边疆的地主在当地可以组织民防队,协助大汉军队维持地方治安,而退伍士兵则可以自由选择,如果愿意的话就留在边疆,如果不愿意留的话大汉官府帮助寻找出路。
和前明不同,大汉的官府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经济体系,内阁所代表的官府的名下拥有当年云山行的所有商栈、海船和货物产业,而且还大量的工厂、矿山和田庄,这些产业本身就具有巨大的人工需求,能够吸纳就业人员十分庞大,于是这些地方就成为了退伍士兵最大的流向地。由于这写士兵在从军生涯当中大多数都锻炼出了好身体,有些人还学会了养马、机械等等实用技能,再加上又习惯了本分听话,所以他们也成为了各地所喜欢雇佣的工人,两边都十分满意。
就这样,在辽东各地,新征服的土地上已经遍布了大片的田庄,一路甚至扩展到了高丽境内,而这些田庄的主人们也大多数把自己的成年子弟都送到了军队当中当兵。和大明的军户不同,这些人是主动为之的,是出于对军队的感恩、顺便为自己家庭继续寻求保护。
所以,陈昇说辽东军“退出”,又哪里是那么容易退出的?太子也不过是另外寻个名目而已,正规军不允许做的事情,退伍兵做起来就名正言顺了。
**********
两更合一六千字
五一、五二、五三,放假三天,也祝大家节日愉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