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玩火续(2 / 2)
按说军营重地,不允许闲杂人等聚集门口,却不知何故,守门卫兵对这些人视而不见,任由对方“骚扰”进出军营的人员。
军营门口处热闹非凡,军营里,营区各营房内,兵卒们三五成群聚在一起,一个个面色凝重,窃窃私语。
正常情况下,这意味着兵卒们即将哗变。
不过军士们却视而不见,甚至本身也参与其中。
军士马长兴,此时就给几个手下分析利弊,拿着几张兑换券,缓缓说道:
“我觉得,这兑换券到底是兑换菜籽油、精面、海产干货,还是直接卖给二道贩子,得看你们过年时,打算拎着什么回家。”
“我就省事了,家人都在鄱阳,自己光棍一个在寒山过年,换那食油、精面没用,不如卖给二道贩子,得了钱,到不夜坊逍遥快活。”
“你们呢?要想清楚,如今临近年底,家家户户都在置办年货,城里许多商家都卖断货了,要买得等几日。”
“尤其海产干货,紧俏得很,从海州那边走运渎运回来的干货,到城里瞬间就被抢购一空,拿钱去买,要等。”
“手里有兑换券,直接就能兑换,不会误了日子。”
“你们家在两淮,不远不近,跟着军府的后勤队顺道回家,得提前出发,等不起。”
“要是卖了兑换券,得了钱去买海产干货,差价是赚了,可你们能及时买到么?”
“海产干货很稀罕,带回去,在左邻右舍面前多长脸?现在买,都不一定能及时买到。”
“当然,若你们需要用钱去买一些兑换券上没有的东西,那么把兑换券卖了,倒也不错,却一定要快,因为你们等不起。”
马长兴这么一分析,几个兵都明白了。
也明白这兑换券的好处在哪里:让他们多了一个选择。
可以直接用兑换券来兑换畅销的商品,也可以卖给二道贩子换钱,用钱去买自己想买的东西。
但一定要快,因为返乡过年需要提前出发,军府的后勤队,会前往各地输送物资,返乡军人可以同行,但队伍不等人。
纠结之际,人人都觉得自己手中那几张轻飘飘的兑换券,变成了炙手可热的稀罕之物。
但毫无疑问,这玩意真的值钱呐!
兑换券,巴掌大的一张纸,矩形,上面正反两面画着漂亮的彩色花纹和图案,写着“中等菜籽油十斤”等内容。
为了防止伪造,兑换券有一些“防伪措施”,其中最直观的一处,是把纸条对光看时,其上有更透光的缝隙,构成明亮纹路。
这纹路到底是怎么弄上去的,不得而知。
相同的疑问,在许多人心中冒出来,祖珽也不例外。
此时,他在寒山自己的家中,琢磨着两张“兑换券”。
祖珽如今在屯田都督府任职,临近年底,奉命到寒山转运一些物资,将其运回单父,于是得知了“兑换券”热销的消息。
弄来一张,仔细一琢磨,不由技痒:他最喜欢伪造文玩,糊弄别人。
至于当年伪造公文倒卖粮草,一来是为了牟利,二来是找刺激。
祖珽很喜欢找刺激,于是一番准备之后,以这一张“兑换券”为摹本,精心伪造了一张假的。
现在,两张“兑换券”放在一起,乍看上去,真假难辨。
甚至连真品上的“水印”,他都做出来了。
办法很简单,用特制的小刀刮。
祖珽涉猎广泛,会很多技巧,雕工和刀工不错,所以用小刀在纸张上刮,刮薄,硬是刮出了“透光水印”的效果。
当然,真正的水印,应该不是一刀刀刮出来的。
他的绘画水平也不低,用笔墨精心临摹,画出足以乱真的花纹和图案。
问题是相同材质的纸张不好找,因为兑换券的纸张很特别,吸水性极差,泡水不烂(相对其他纸)。
兑换券用的墨也有蹊跷,兑换券被水浸泡,其上墨水不那么容易模糊。
绘制兑换券上图案的红、蓝、黄三种颜色墨水,色泽有些诡异,不太像是正常颜料的颜色。
所以种种防伪措施颇为有效,在高手眼中,很容易分辨真伪出来。
那些聚集在军营门口收购兑换券的小贩,肯定具备辨伪能力,加上有时间限制,所以,这假的兑换券,恐怕用不出去。
祖珽拿着假兑换券,陷入沉思。
为何军府不直接发放物资给将士,而是画蛇添足,弄出个兑换券来,多一番周折?
肯定是别有目的。
祖珽知道兑换券的门道:军府发行兑换券,将士们(或者其他持有者)凭借兑换券,到特定商家那里兑换商品,这些商家再凭兑换券,到军府换得等价铜钱。
兑现价格已经定好,而兑换券的发行原则是军府手中有多少钱,才能发行等价的兑换券。
看上去很正常,但这个过程一旦形成“习惯”,商家得了兑换券后,不急着去军府兑换等价铜钱,意味着...
意味着发行兑换券的军府,有机会上下其手。
祖珽干过贪污受贿、坑蒙拐骗,所以思路异于常人,所以他认为,彭城公李笠的心思,就是在这“上下其手”之中。
但前提是人们对于兑换券的使用形成习惯,并认可其价值。
所以,祖珽认为,聚集在军营门口“高价收购兑换券”的小贩中,肯定少不了彭城公安排的人。
之所以聚集在军营门口,向进出人员呼喊“高价收购兑换券”,就是要向将士们和过往行人营造出“兑换券真值钱”的氛围。
军府可以将发放兑换券给将士的行为变成惯例,且每次发放兑换券后,都有小贩守门口喊着“高价收购兑换券”。
多搞几次,“兑换券很值钱”这念头就会在人们心中扎根。
当兑换券没了期限限制,或者期限较长,人们的心态会变。
若兑换券能做到持有者在商家那里随时兑换商品,商家能在军府那里随时兑现铜钱,人们会渐渐倾向于将其作为某种有信用的凭证,不急着兑现。
军府没了必须随时兑现铜钱的负担,就可以“适当增加”兑换券的发行数量。
譬如军府能拿出一万贯铜钱来应付兑现,却发行价值一万五千贯铜钱的兑换券。
如此就是凭空多出一笔钱,将其当做奖赏,分发给将士。
祖珽认为,这就是李笠的打算,以自己的信誉做担保,变相骗钱。
却比发行“当十钱”、“当百钱”、“当千钱”来骗钱厉害得多。
历代朝廷发行大面值铜钱,目的就是搜刮民脂民膏,此举太过明显,任谁都知道是在骗钱,人人咒骂。
而李笠的做法,其实也是骗,可使用者被骗了还喜滋滋的。
“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哈哈...”
祖珽轻声笑起来,将精心伪造的兑换券撕碎。
他造假,不过图的是小利,而李笠这路数,若他没猜错,其目的可不简单。
对方敛财的手段,让祖珽叹为观止,而行事的胆量,让他更是佩服:
如此玩火,一旦搞砸了,全军哗变都不是不可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