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2章 故土难返(1 / 2)

加入书签

治理的得力,政策的对头,加上局面的稳固,给巴蜀带来了从未有过的繁荣。再随着雷晓飞那走出去的策略的深入,让巴蜀无论是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得益不浅,鼓舞得巴蜀人的劲头更是十足。

雷晓飞那引进来的计划也逐步展开,皇太子、丹枫等人,从各处筹来的、雷晓飞需要的各种人才和物件,陆续流入了巴蜀,补充到了各行各业中去。

中原人才开始流入后,雷晓飞就着手兴建了许多在巴蜀原来没有的新行业,如他一早就计划中的毛皮行业、木材行业等等。行业发展越多,就业的机会就越大,于是,又应了那着名的经济学的“破窗理论”,因为新兴行业这多扇的“破窗”,带来了更多的就业,也让市面更加兴旺。

各行各业的兴旺,必然就带来商业的兴旺。原来中原商人从不踏足的巴蜀,现在变成了商家的必争之地。中原商人对巴蜀这块新兴的商业热土趋之若鹜,成批成批地争先恐后往巴蜀涌来经商。

现状已经是形势一片大好了,至于以后的发展呢,雷晓飞也已经拟定了方向,就是在大力发展经济之余,也大力发展文化。因为有后世经验的他,清楚地认识到文化对生产、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邓主席不是说过了吗: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没有文化又何来的科学技术?所以,雷晓飞的下一步就是建学堂。

要建学堂就要有巨大的财政支撑。巴蜀的经济才刚起步,需用钱的地方多着,所以,现在还不是大建学堂的时机,雷晓飞只能立下了一个规划,待时机成熟后再实施。

本来,完成了这一切后,雷晓飞的一年计划已经算功德完满,他可以了无牵挂地回中原去了。但此时,他却犹豫了。

不是雷晓飞不想回中原,而是他想起了皇上授予他的职务和对他的厚望。

雷晓飞来巴蜀任职时,只是抱着帮皇太子一把的心态,所以,他跟皇太子提过,只要自己把巴蜀的治理扶上正轨,就回中原来边做自己生意,边扶持皇太子这边的势力。当时,皇太子也应允了。

不过,随着雷晓飞去武当山替皇上治病后,他的这个一年计划与太子的承应好像就有点变味了。

皇上不但收了雷晓飞为义子,还对他寄予厚望,授他为巴蜀和南粤两地的巡察史。现在,巴蜀的治理虽说已经是上了轨道,而且也定下了长远的治理目标,但治理的事,又哪有个尽头?在这个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领域,就是穷一世的精力,都不能说你已经治理好了这一方的水土。因此,雷晓飞犹豫了。

在官职上来说,雷晓飞身兼巴蜀和南粤的两大最高行政职位,既然巴蜀的治理已经上了轨道,理论上,他应该抽身到南粤这个现在的治理及不上巴蜀的地方,进行治理。

问题是按大华现今的局势,他的这个南粤巡察史还暂时不宜出手,以免过早引起冲突。所以,按目前的形势来看,他只能留下在巴蜀,尽心尽力地替父皇把这方的水土,治理成父皇这边势力的、富饶的大后方基地。

雷晓飞想到了这些后,心中不禁百感交集,既有不得已改变初衷而陷入了这无休止的官场事务中的烦恼,也有背井离乡感觉的惆怅,更有失去了自由自在的慨叹。但人在官场,身不由已啊,只有徒呼奈何。

既然暂时不能返回中原,那就只好先做不返回的打算了,雷晓飞为此,作出了一个移岸就舟的计划。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