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6.第566章 567分化(2 / 2)
“运煤,力工。”老爷子听到翻译的话之后,笑着回答道:“都是一些体力活,不过待遇不错,每天只工作13个小时。”
不远的地方,一个站在高台上的德国军官正在用俄语大声的询问一群一群涌出车厢的苏联士兵:“谁会写字?谁会德语?有人在工厂里工作过么?”
很快遗憾的统计结果就出来了,显然对于苏联来说,熟练的技术工人也是急缺的人才,所以俘虏里在工厂里工作过的人非常稀少,只有1个人曾经干过几天的纺织工。会德语的人也凤毛麟角,这一整批的俘虏大约有4000人,会德语的人不超过15个,于是这些人的地位也跟着水涨船高起来。
“你们十个!到第一区去!动作快点!”对那些会说德国话的苏联人,德国的军官用德语略微的测试了一下,就给出了分配的结果:“剩下的3个,你,你还有你,去第二区,不要磨蹭!快!剩下的你们两个,去第三区!找各自的负责人!”
在波兰境内,集中营分为三个不同的级别,A类集中营的营房一般都是波兰原来的军营,一部分是新盖的营区,条件相对来说很好,而且有医护所和市场,类似一个封闭的小镇,只不过每一个这样的小镇,都要不停的生产某种产品,比如说工兵铁锹,比如说坦克的履带。
而B类的集中营条件就要差一些,里面绝大部分的战俘人员也都是没有什么一技之长的苦力,他们负责耕种还有运煤等体力工作,包括矿山挖掘还有修路,虽然工作条件艰苦而且管理更加严格,但是好歹还算是勉强可以生活。
至于C类的集中营,那就是地狱一般的存在了,阿卡多分化管理的终端,压榨最狠厉的部分,就是指这类集中营了。这里的人一般都从事条件最恶劣的工作,比如说破坏性开采的一些金属矿藏资源等等——很多时候他们被克扣口粮,衣不遮体,比起另一个时空的集中营来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是阿卡多想出的一种新式的压榨殖民模式,说白了也就是拉拢一部分人,中立一部分人,压榨一部分人。用区别对待来分化占领区,瓦解对方的反抗基础,消弭大部分人的抵抗意志。并且能够最大限度也最有效率的利用起占领区的原始工业体系来,为德国扩大工业生产规模,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打下坚实的基础。
也不由得这些生产厂商们不赶来亲自分配这些战俘,因为在波兰这种集中营体制下,战俘数量就代表着生产力,而生产力最终能够转化为产品,产品能够换取大量的“米福券”,而这些“米福券”在未来能够换取的东西就太让人兴奋了……
上一次,手握大把“米福券”眼看就要破产的大军火商和大财阀们在最后关头迎来了华丽的转折,白岚花集团被拆分并且补偿给了这些走投无路的大资本家——这些人获得的利益让人疯狂,所以当政府偿还完债务并且又一次推出了新一批“米福券”的时候,这些大财阀们毫不犹豫的继续投入到了这场获利丰厚的预生产之中。
德国的政府依靠这么一个过渡,竟然又拉开了新一轮的扩军备战序幕,他们不用一分钱,就把一个又一个订单发给了生产厂家,而那些生产厂家,就疯狂的开工建造各种军事装备,为强化国防军的武器装备添砖加瓦。
工业整合后的1个月内,德国的工厂向前线输送了大量的火炮还有坦克装甲车辆。甚至还在英国的两个保存相对完好的地方,开始建造德国的航空母舰——算上德国本土船坞里的两艘,德国已经把未来的航母数量,一口气扩大到了9艘这个恐怖的数量。
阿卡多和他的海军将领们非常自信的认为,这个舰队的数量完全可以完成大西洋壁垒的防御任务,只要这个舰队不被全部歼灭,那么登陆欧洲就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计划。
战俘一个接着一个走到附近的隔离区,有的被送上卡车,有的沿着铁丝网走进小站后面的B类集中营,有的则被党卫军士兵看押着,徒步走向远处的C类集中营,在那里,会有地狱一般的生活等着这些来自俄罗斯族的可怜人。
德军对待苏联战俘也是有明显划分区别的,白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大部分都被释放回家,即便是少数被留在集中营的人也被从优对待,至于俄罗斯人大多数都交给乌克兰人管理,既方便了监督管理,又进一步激化了这些人种之间的矛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