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院,元澈的居所附近已经撤去了所有的侍卫,全部调到了较远处的廊下。陆昭的东西早被有眼力的冯让命人挪进了太子的屋子里,中途所遇到的唯一阻碍,不过云岫而已。冯让索性也把云岫的东西放在了隔壁,见她气冲冲地走进屋里的时候,忍不住喊了一句:“明日校点粮草,你还去不去了?”
聪明的姑娘无人不喜欢,声音遥遥地传进屋内元澈的耳朵里,元澈便如是想,嘴上说了一句:“憨人。”一想到他跟了自己这些年,也愈发感慨近朱者未必赤也,“昭昭,不如我给冯让赐个婚吧。”
陆昭正在对镜理鬓,一把小金梳子在一头乌云间翻的风生水起,元澈看得入迷,索性也走过去。“冯让好歹也是遗族世家,云岫跟着我,没有谱牒也没有家世。殿下这么乱点鸳鸯谱……”纤纤玉手下,主髻先被固定好,“合适吗?”
元澈背对着镜子,比肩坐在陆昭身边,取来盛放首饰的盒子替她挑拣起来。“怎么不合适?她既跟着你,脱了奴籍,孤可以赐她姓陆,跟着冯让,两千石的诰命托底……”他取了一支芍药钗,放进陆昭手中,目中似有无限柔情,“不好么?”
陆昭接了簪子,轻轻叹了气,而后道:“云岫在吴国并非奴籍,原是周老将军之女。她母亲姓朱,周老将军战死后,就改嫁进了钟家,云岫也就跟着去了。只是钟家后来涉及了五斗米教之乱,被沈家借机清了干净,云岫才跟着我在宫里住下。”
“这么曲折啊。”元澈支着臂,轻轻地靠在了妆案上。
“她的本事想来殿下也是见过的。”陆昭继续梳起了侧鬓,“无论是云岫还是雾汐,我不希望她以寻常侍女那般走下去,也不觉得为她指一门可封诰命的婚事就该是她此生最好的归宿。”
元澈静静地听着,即便陆昭本无话外之音,但她所说的每一句所表达的观念也足以让他感到不安。“孤,偏要赐。”明知她的无从屈服与不可驯服,近乎孩子气的话就这样脱口而出。
没有感受到身边人心态的细微变化,陆昭还只当是寻常玩笑,将最后的鬓发固定好后,对镜比照了一番:“云岫心思不好猜,就连我也猜不出,殿下若真要赐婚,好歹也先问问她的意思。”陆昭侧了身,看着元澈意态慵懒,只觉得他并未重视,临了又加了一句,“不过我也提前和殿下打个招呼,喜欢云岫的人,可不少。”
元澈的手指在妆盒里拨弄地哗啦啦响,金钿明珠穿行指间,如同斩不尽的华丽缘。“怎如你多?”他缓缓伸出手,暧昧的目光混杂着痴怨,和对于权力反抗的愤怒,透过指尖的一枚耳铛,锋利地缀在了轻薄的耳垂上。
凤目吊梢,如流水,如行烟,辨识了欲望与毁灭的界限,堪透了捕获与被捕获的终局。落落斜视的时候,眼风便扫带着嘴角那抹‘原来如此’的笑。她脸上的冷漠与内心的理性,似乎仅负责将这种挑逗与嘲弄涂抹在他的身上,对于他的兴奋、薄怒以及暗生的愉悦全然不在乎。
“哦……这样。”她轻轻地呢喃着,不自知地进行着最后的煽动,“没关系,他们喜欢他们的,你喜欢你的。”
妆盒在惊慌中扫翻在地,累丝的步摇,漫天的流苏,翡翠的浓绿,珊瑚的饱红,依次递序,从繁复的衣衫上滚下,拽着杌子上的两个人儿,一起跌落在绒毯之上。
相对坐立的凝视不足以分明攻守,玉体横陈的俯瞰才足以声明他对她的占有。冰冷的体温与炽热的手掌挤压着,清泠的目光与灼烧的欲念撕咬着。倒悬的灯烟,是已被两人弃绝的救命稻草。唯有沿着发间滴下的汗水,慢慢在沟壑中汇聚,化成一汪清流,可渡此劫。
牢笼捕获了深藏雪山的狐狸,元澈的双手自是最好的捕兽夹,而目光则化作刀锋,意欲撕开这层狡猾的外皮。自眉心至下,他肆意地窥视,一寸又一寸,滚烫地匝着人。然而目之所见,尽是冷艳千色,尽是欲念万象,以及她与他无可逃逸的肌肤之触和神思摇荡。
侍卫体贴的敲门声,撼动着这一方声色囹圄,虚像摇晃,声弦朦胧。恍然间,右锁骨下,一枚小小的金色花子一闪一闪的,跟随着主人身躯的起伏,轻轻地颤动。雪寒深冷,不足以化开花子上的胶,只好以其光作为诱惑,等待温热的救赎。鼻息与唇息渐渐探至,如暖风而袭,坚硬的鱼骨胶一分一分地变软,在渐重的阴影中完成了最终的妆点。
“殿下……如何啊?”看着元澈孤身一人从熄灭灯火的屋内落寞走出,冯让便笑着问,既有同病相怜,又有幸灾乐祸。
元澈将门掩好,正了正身子,谆谆教导着:“非礼勿视。”见对方并不相信,只好抬手指着身后,“换衣服呢,一会儿就出来。”
果然,片刻之后陆昭从屋内走出,身上已换好侍中官服。袖袂轻垂,她的右手被轻轻执起,分寸拿捏,轻重缓急,无一不恰到好处。
“走吧。” 黑夜的四面埋伏之下,欲念被一一抚平,理性重回人间。
不远处的正堂,灯火通明透,黑压压的官服,挤挨挨的貂蝉,敌意与猜忌摩擦,世族与寒门暗战。而这些即将在他们的双手下一一抚平,一一灭杀。
耀眼的荣光,他自生而有之。无尽的黑暗,她亦铸骨而生。而所有的一切,即将在这个杀气腾腾的略阳城内,相互攻伐,同时协作,一起目击每一次血肉的横飞,抑或是一起共睹每一场华丽的跌落。
第152章 中书
太子升座, 众人各自分列,彭通等陇西地方官员居左,而以陆昭为首及魏钰庭等人站右。元澈一向不好虚文, 议事风格简洁明快,彭通、刘庄、牛储等人主要将近两月来的布防条陈与安民详略奉上并陈述概要。
如今距离停战结束仅有五日, 凉王元祐已重整精锐。内政上, 杜真等关中派独掌大权,凉州本土豪族受流民所扰,分崩离析, 而凉王趁机尽收其部,实力不容小觑。
元澈听完, 反倒松了一口气,能不费一兵一卒将凉州本土豪族与凉王分化开, 已然超出预期甚多。得益于陆昭先前的计策,陇西、安定两郡吸纳的人口已十分可观。失地存人, 人地两得,失人存地, 人地两失。虽然陆归的安定也能得以自肥, 但这是国之大计,阳谋为大政。
凉王既已失人,所剩不过兵锋而已。现下一场苦战免不了的, 如果不是长安有崔谅之祸,他现在只要能选好边将,就可以回都了。
元澈象征性地收了尾:“这些时日有劳诸君, 若能先定西北, 来日收复京畿,指日可待。君父安危, 令孤寝食难安,只是西北各部不能即刻勤王。”
军略布防并不是此次议事的重点,他既已归来,之后必然有所布置。魏钰庭先知雅意,也明白这些话由自己这个内臣来说更为合适,因此开口道:“殿下性仁孝,居大义,如今天子被崔逆禁锢长安,上违人臣之道,下违军令之威,若再令天子受戕,无异于自绝于众人而立死地。只是虽然天子尚可确保无虞,但各路勤王之师也应有所准备。臣等请太子暂立尚书、中书两省于外,上奉正名,下令群臣,以匡社稷。”
此语一落,下首一片附和之声。
彭通也出列谏言道:“立两省迫在眉睫,臣请殿下下诏各方,令安定、汉中、洛阳、冀州、荆州、并州等刺史、督护遣使商议。”
听完彭通所言,魏钰庭忽然补充了一句:“三辅等地,殿下是否也要考虑让各郡遣使?”
彭通看了看魏钰庭,关于是否将三辅等地的关陇世族纳入行台,对于凉州世族和寒门来说,都是不愿见到的事情。因此在自己提议各地遣使的时候,刻意忽略了三辅地区。如今魏钰庭贸然补充,倒显得是自己不肯容关陇世族入驻行台一般。
实利尽入其手,恶名却要由自己来担。彭通内心冷笑,旋即道:“殿下,非臣刻意贬抑关陇。先前魏詹事曾与臣言,祝督护曾与崔逆首谋陈霆兄弟有故旧之宜,应暂避行台任事。臣便想,崔逆早先便为贺氏所引,行此悖逆之举,而三辅地区尽为贺氏党羽,也应谨慎防范。”
祝雍久在宦海浮沉,听完彭通所言,立马会意,不仅不怪罪魏钰庭,还忙为其辩白道:“殿下容臣禀明,此事绝非魏詹事妄动肝肠,臣与先丞相有些旧谊,故平日也与陈霆有所来往。如今崔逆势大,臣不敢自辩,唯愿来日入京平叛,能捐此老迈残躯,如此方能不负先帝之恩,不负先丞相之栽培。”
“人有蹇步,路有穷途,乱臣自废其本,志士惟忠惟义。”望着眼前这一场嘴舌官司,元澈先将祝雍压了压,“祝老能有此心,切勿以此为忧。”
魏钰庭被两个老家伙一唱一和,也颇为尴尬,借此机会连忙将话题撇开,进而转向站在他前方的陆昭:“侍中既从关中来,不知于此可有教诲?”
魏钰庭明白,他和彭通再怎么吵都是小失小得,关陇世族如今真正的话语权,其实在这位陆侍中的手里。而太子作为中间的平衡者,于情于理也不会枉顾她这一方的意见,既然这样,还不如让陆昭自己说出来。
陆昭闻言后面向太子,正色肃容道:“行台建立下诏各方,但所行亦有缓急,如今财力物力均有限。行台方面应先着手于洛阳、汉中两地。如今王叡为渤海王相国,殿下与渤海王各据西东,应先在此二地下诏命,定尊卑,勿使两地各行其是。洛阳前朝故都,汉中二帝之兴,想来早已人才济济,可供殿下驱使,共商国是。”
洛阳、汉中,这两个地方的政治意义远要比元澈所在的略阳要大的多。先确定这两方的名分,相当于为日后平叛以及调动各方的话语权,定下一个大基调。更重要的是,也可以防止大量的关陇世族外流。
对于关陇世族,陆昭这番话一个字都没有提,却无一不在警醒所有的人,如果关陇世族最终不能为行台所用,那么来日渤海王高举义旗勤王,汉中与长安与之遥相呼应,那么略阳将承受无以伦比的重击。此时,任何厚此薄彼的动作,对于与关陇世族交好的陆家没有什么,但很可能会让在场的其他人再无来日。
此时,陆昭连魏钰庭看都懒得看一眼。她处心积虑,步步为营地在薛贺之争中行走,一家人赌上性命来参与那场长安宫变,就是为了拿下关中话事权,回来和陇西、寒门各方明牌。在人数和本土势力上,乃至于太子的政治倾向上,陆家原本是占不到任何便宜的。但是现在为什么掌中书印的只能是陆家的人?
因为政治是妥协,是协调,是利益的交换,是势力的平衡。稳定时期,是自上而下的人事背景,混乱时代,是自下而上的求生之道。而陆家,早已卡在了各方利益的平衡点上。
魏钰庭并非听不出陆昭的话外之音,但他仍想作进一步的试探,于是点头以示赞同:“若能得两地共襄王事,行台之成,便可过半。只是略阳城实在过小,初期尚可,但日后只怕多有不便。安定平凉,城池宽阔,又沿泾水,往来交通更为方便,不知陆侍中认为可否立行台于安定?”
此时,陆昭缓缓转身,静静地看着魏钰庭,目光深邃之中亦藏杀机。寒门人才整体优劣上并不及世族,但不得不承认魏钰庭乃是个中翘楚,深谙政治三味,天分甚至居于大部分世族之上。如此包含恶意的试探,只要她有那么一丝疏忽,或是有一丝贪心,都会落入魏钰庭给她布置的陷阱中。
她的确曾考虑过行台日后转向安定这一可能,然而能够达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只能是太子有意在安定有所布置,并且这个提议确确实实由太子本人提出。如果她现在敢对魏钰庭移行台于安定这一建议有所附和,那么等议事结束,魏钰庭一定会找到太子,在太子面前极力打压自己的兄长,提出陆家意欲控制行台的野心,并且彻底消除安定作为行台的可能。
而在这件事情上,就连彭通等人都不会出面支持自己,行台在略阳毕竟也符合他们的利益。届时,这些人帮着魏钰庭将自家排挤出去,进而再与寒门争夺中书之权,都是可以预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