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安慰剂(2 / 2)
“这件事情本来就有点矫枉过正,在药物临床试验中医生会给一半的病人吃安慰剂。如果林师兄有罪,那所有参与过临床测试的医生都是战争犯了。”(注1)
“就是就是!那些大法官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别说是送人上天有风险,我们在细胞学院里读书的学生哪个不是冒死住在细胞宿舍里,每天和生化反应堆睡在一起。”
“哎哟!都别说是住细胞宿舍了,前两天我在实验室做实验的时候还把手烫伤了。那些大法官享受完科学家用命换来的实验成果,反过来还要给科学家定些子虚乌有的罪名。这不是仗势欺人么?!”
“谁有请愿书的链接发一份给我,我现在就在请愿书上签字!”
“我也要我也要!谁要是有也发一份给我!”
“我也是!顺便给我也来一份!”
==============
******
注1:安慰剂(piacebo)是指没有药物治疗作用的片、丸、针剂。
!!!说人话:
药物临床试验是要经得志愿者同意才能做。但是这样就会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病人知道医生给他吃了一种新型药物。
怀着对新型科学的崇拜心理,有可能这种药物屁用没有,但是病人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心理暗示,觉得这个药绝对是灵丹妙药、药到病除。于是,在强烈的心理暗示下,病人的病自己好了。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医生会把病人分成两组。一组给真药,一组给形状和真药长得一模一样的糖片或者糖水。医生并不会告诉病人这些药物中混有糖水,医生会告诉每一个病人他们吃的都是真药。
这样一来,每个病人都觉得自己吃了新型药物,每个病人都对康复怀有无限憧憬。
疗程结束后,医生会悄悄对比吃真药和喝糖水的病人的康复状况。
如果两组人都康复了,说明新型药物还没有心理暗示来得效果好。如果只有吃真药的病人康复了,喝糖水的人还病着,说明新型药物真的有效。
在这个过程中,糖水就是所谓的安慰剂。
安慰剂不仅可以用于测试新药,还可以用来帮助那些有焦虑症的患者。一些患者太过焦虑,整天坐立不安、胡思乱想,想着想着就觉得自己头疼脑热浑身不爽。
这个时候医生会给病人吃点安慰剂,然后夸大其词说这个药物是多么高级的新型药物。病人一般来说都会非常相信新型药物的说法,然后焦虑症就不治而愈了。
然而,从20世纪中期一来,安慰剂一直饱受争议。
1955年美国科学家亨利•比彻在论文《强大的安慰剂》中指出,经过临床调查,有35%的病人服用过安慰剂后会自动康复。人类本来就是想法多、思维复杂的生物,“新型药物”这个单词足够让很多人自愈。
还有些情况更严重的是,有些病人因为服用了安慰剂,没有得到及时的药物治疗,最终导致病情恶化甚至是死亡。
还有些病人在使用过安慰剂后病情并没有好转,但是他们觉得自己好了,于是表现出一些康复后的症状。这些假康复的症状很容易误导医生,让医生放弃给病人用真药的打算,最终导致延误治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