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少年(1 / 2)
少年的声音根本没有阴阳起伏,“大秦被胡人牵制?照我看,大秦与西夏连年交战很是没有必要的,大秦和西夏都与金国接界,两国又都与金国不和,实力又都比金国弱小,或可合力攻金。”
“话是不错,但两国之间结盟以却外敌,又岂是那么容易的?”
“不然,西夏地处翰漠,物产贫乏,只河套一处有塞上粮仓之称,乃西夏之根本,金夏两国连年交战,争的就是这处地方,若是能保住河套,又能进取云州,怕是西夏人乐不得的呢。
再一个,如先生所言,金国以异族而御汉人,鞑靼,契丹,蒙古各族人等,一遇战事便驱各族为先,自己则坐享其成,各族心中难免会有怨恨,这人和一项便不在金国那里。”
说到这里,那少年显是已经琢磨了许久,再无停顿,说的越发的顺口了起来,“金夏两国皆是以武立国,开国之初,兵甲之利甲于天下,但如今嘛,却要学我们汉人的什么礼仪道德,沐猴而冠,不免可笑,我在庆阳也见识过那西夏人的铁鹞子。据说还是西夏精锐中地精锐,却已经没什么了不起了,想来金国也差不多的了。
再加上金国还与后周常年交战,其实金国已然四面皆敌,兵力也便分散,金国如今貌似强大,其实有一触即溃之忧。
只要遣一二说客携金珠前往西夏后周交好两国贵戚。许以利益,我大秦先派兵出潼关。只要胜上两阵,其他两国意动之下,结盟攻金之势自成。
即便攻势受挫,我军也可以退回潼关自守,但西夏后周恐怕就没那么容易的了,经这一战,金国西夏必定都是元气大伤。没有了后顾之忧,大秦即可挥军入蜀,那里自古便有天府之国的称呼,偏后蜀又国力羸弱,只要遣一上将,拔其关城,得蜀定矣,之后善待蜀中君臣。安抚百姓,不出数年,便能平定下来。
得蜀中之资,之后或是出川攻后周,底定中原,或是再次联夏攻金。或者还可顺流直下而攻南唐,都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说到这里,那少年却不说了,李玄瑾在外面搓了搓手,这少年说的颇为的凌乱笼统,显见对各国详情并不甚了解的,但越是如此,才越显这少年之才识和远见,几句话地功夫就已经将一个宏大的图画展现在听到地人眼前,随口勾画。将周边数国都牵扯在内。其间更关百万军民之生死存亡,以那少年冷漠的口气说来。却是分外的震撼人心。
这要是出自那些朝中重臣之口也就罢了,如今竟是在这穷乡僻壤的地方听见,难怪人们总说,草莽之间,遍布龙蛇,奇人异士所在多有,真是古人诚不我欺也,虽说这其中许多细节处并不如说的那般的简单,但。李玄瑾心中默想,竟然觉得此计颇为可行,想象一下得蜀之后,秦军便进退自如,便是定鼎天下也便不再是不可能之事,他本就是有野心之人,想到这里,这心里是一片火热,心里已经打定主意,这院子里的两人一定要握在手中中,尤其是这个少年,将来自己能到什么地步儿,能从这人身上得到什么助力?只是略微想了一想,手都不禁有些颤抖了起来。
但越是如此,他却按捺住了自己地性子,站在那里并不敲门,想要听听里面的两个人还要说些什么出来。
旁边的齐子平和杨倩儿却无多少异色,他们不通军国要务,听了也便听了,只是觉得里面的少年口气不小,好像天下间事皆在自己掌握一般罢了,杨倩儿更是撇了撇嘴,心里念叨了一句,吹牛,自己的爷爷也没这么大的口气,里面一个毛孩子不是吹牛是什么?
过了半晌,还是那个少年的声音又传了出来,“这些有的没地说的再多也是无用,先生也不用多想了吧?到是这些日子咱们这里匪患闹的着实厉害,先生可要小心才是,趁这会儿无事,赶紧给我念些书本儿才是正经。”
那清朗的声音这时却是笑了一声,也不再在这上面纠缠,不过接下来却说起了《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