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七十九章兵败(1 / 2)
帮助折汇下定决心的是西夏人。
探子探得,驻军于石州,银州之间的西夏左厢神勇军司开始分兵回转左厢军司驻地弥陀洞,回去的都是骑兵。
折汇听了大喜过望,猜测定是草原胡骑在赵柱国那个家奴小子的率领之下来到了南边儿……
这个时候,折汇再不犹豫,留五千兵马驻守石州,自己则领大军西进夏州。
实际上,已经确定要出兵夏州的他,已经失去了作为一军主将的冷静和谨慎,他为自己出兵夏州千方百计的寻找借口,正巧,西夏人给了他这么一个借口,折汇立即因敌而动,带领大军西进了,在这个上面,折汇犯下了行军打仗之大忌。
而这已经是折汇犯下的第二个错误了。
之所以说是第二个,是因为开始时,他便自觉的将自己一军定为了偏师,当种燧顿并银州的时候,他以偏师连战连捷,骄敌之心顿起,当他想要出兵夏州之时,行的便是大军主力之事。
这样的换位,是不知不觉间完成的,连折汇自己都没有太过察觉。
偏师和主力别看只有一字之差,但征战沙场,作为一军主将,这样的定位至关重要,他牵涉到大军主次,行军路线,粮草后勤,大军人数,战斗力,等等等等,很多方面。
就像当年赵石领兵北上河中,便是一路偏师,为的是保住征战河洛的大军的后路。
而赵石察觉了金人河中空虚,立即挥兵直进。这个时候。赵石行的便是大军主力之事了。换了的也是大将军张培贤的斥责,而不是奖赏,而其间,赵石所领大军无论是兵员,还是后勤辎重,都受到了多方牵制,让赵石分外的别扭。
所以,强攻太原府时。赵石终于犯下了错误,差点被金人围在太原府,一战之下,侥幸获胜,却也损伤惨重。
之所以说是侥幸,因为其中太多细节充满了偶然,比如斥候混进太原城,烧了粮仓,比如孟青带军夜过汾水,最终破金兵于白石滩。比如种怀玉察觉到了危险,修书于杜山虎。张峰聚,比如太原府那一场惨烈的激战中,最后关头的转败为胜。
如此多的偶然,才促成了太原府一场惨胜,对于领兵的赵石来说,虽然最终铸就了他的威名,但实际上,作为一军主将,他犯下了很多错误,其中一条,便是以偏师而行主力之事……
折汇此时其实也差相仿佛,香饵在前,按捺不住心中的蠢蠢欲动,不顾偏师所受各种掣肘,遂将大军带入了险地,右路本来有利的战局也就此扭转。
开始时,折汇还有着谨慎,行军并不算快,时刻注意着左厢军司的动静,时刻准备回军石州。
而事实上,这种谨慎用在这个时候,不啻于又犯下了一个错误,行军打仗时,主帅下定了决心,却又左右旁顾,犹豫不决,定要影响军心士气。
实际上也是如此,众将开始焦躁,士卒们开始担心后路被断,军中开始出现一些怨言……
很快,折汇便注意到了这个,无奈之下听众将之议,果断的加快了行军速度。
西夏人在夏州一路使用的就是坚壁清野的战术,农田被焚毁,水井被堵塞,沿途百姓全部被迁入夏州城内,这样的战术西夏人已经使用多年,很纯熟,在特定的时候,也非常的有效果。
就像现在,折汇率大军来到夏州城下的时候,秦军已经疲惫万分,休整了两日,才发起攻城。
夏州很空虚,这让秦军非常兴奋,因为他们一日间,便数次攻上城头,城上的西夏守军,竟然多数皆为汉人民壮,让秦军上至折汇,下至普通兵卒,都欣喜异常,只等第二日破城……
第二天,没等大军攻城,夏州已是城门大开,夏州降了。
进入夏州城的折汇继续志得意满,这无疑是右路大军伐夏第一功,甚至折汇觉得,应该是大军伐夏第一功才对,作为西夏西南重镇,通往中路灵州的通道,夏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折汇彻底放下了心事,以为大军就此无忧,进可攻退可守,占据了伐夏战事的主动……
不过他没高兴太长的时间,便有将领匆匆来报,夏州无粮,是的,夏州百姓还在,却没多少粮食。
就像一盆凉水,将折汇从头浇到了脚,攻取夏州的欣喜万端立时不翼而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