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章拖延(1 / 2)

加入书签

次日早朝,中书动议,欲将官员回京述职之期改到夏末。

这也算是朝堂上一件大事了,当然,也是朝堂宽勉之举,大秦疆域越来越大,朝廷官员年底回京述职,都很辛苦,改在夏末,一来,可让官员回京之旅途好过些,二来,新官上任也不用太仓促,在农忙时节之前,完成交接也就成了。

实际上,官员回京述职,也没多少硬性的规定,有时候,官员迁转,都是朝廷一纸文书便了,多数没有回京述职一说。

只有那些封疆大吏,才会回京完成交接,得到面圣陈情的机会,所以,这个改动,对于那些没有进入五品的官员来说,并无多少影响。

而这一条,现在看来,多数是为军中将领们着想了,将军们的功劳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大,回京报捷的机会,以后多的很。

以往,是趁着冬天无有战事之时,让将领们进京述职,转头多数还要在年前或者年后的一段日子里,陆续返回军前。

但现在不同以往,大秦国力越加强盛,将军们回京述职之后,便不用那么急匆匆的了,可以回乡瞧瞧,可以留在京师任职,朝廷叙功的时间,也要充裕些。

显然,将军们的选择余地开始多了起来,同样,也意味着朝廷在变相的控制军功过于集中,出现不好封赏的情形。

像大将军赵石,以往便都是冬天回京。以后若是出京领兵,便不需在冬天年底的时候急着赶路了。

朝廷的优容之举,总会含着这样那样的味道,各人都有体会,不必细说。

朝议波澜不惊,说的也都是商量好的事情,昭告其他官员而已,若有异议,可以在朝堂上说一说,但多数时候。也绝不会出现唇枪舌剑。剑拔弩张的情形。

可以说,朝堂争斗,多数不会发生在金銮殿上,如果发生了。那只能说明。皇帝以及中书重臣。失去了对朝堂的控制,那将是极为危险的政治事故,动辄便要有许多人头落地……

而朝堂上下。都在暗中瞩目的科举案,在早朝上,更是没有人提一个字。

回到宫内,皇帝陛下径直去到乾元殿,事实上,到了年根上,国事真的不算多了,西北诸事已经进入尾声,科举案在明面上也早已结案。

东边即将进行的战事,还待商议,总归要到明年春末夏初的时候,才能进兵,之间几个月的时间,无论聚集粮草,还是选派贤能,都不用太过着急。

再说了,东边的战事和伐夏之战不同,众军齐备,粮草充足,恐怕只需朝廷下旨,便能进行这一场战争了。

而伐夏战事所得,也让国库更加宽裕,犒赏立功将士,发放粮饷等等等等,都不用太过担心。

这可以说是党项人聚集多年的财富,被大将军赵石一股脑的搜刮了出来,所得实非那些愿意讲究秋毫无犯的将军们可比。

现在,大将军赵石除了能征惯战,杀戮众多的名声之外,善于敛财的名声也传了出去,从蜀中,到河中,河东,再到西夏,一场场战事打下来,每次给大秦带来的,不但是大片的疆土,而且还有众多的资财。

这些财富从哪里来,谁都明白。

景兴初年的时候,赵石曾任羽林左卫指挥使,因太子一党谋乱,京师乱过一阵,赵柱国那个时候带兵频频抄家拿人,有抄家将军之称。

后来领兵于外,怕是将这个习惯带了出去,无论是女真人,契丹人,还是党项人,都成为了受害者,人头滚滚之际,大批的财富被大将军赵石送回了京师。

这么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朝廷用兵,耗费的粮草银饷,都被补了回来,而且每每皆有盈余,大秦有今日之强盛,大将军赵石抄家的习惯功不可没……

像大将军张培贤率兵取河洛,所得就远不如大将军赵石,可以说,河洛之战前后耗费粮草银两,皆为朝廷所出,所得嘛,除了河洛的肥田沃土之外,便没有其他什么能让人看上眼的了。

有些好事者,虽看着大将军赵石的行径并不顺眼,但说起前方战事来,却也不得不偏着大将军赵石一些。

要知道,汉武帝几乎以倾国之力屡征匈奴,最后匈奴被驱赶,大汉北方边塞也安静了下来,但之后所有史书上,都几乎隐约有着武帝穷兵黩武,耗损国力过甚的记载。

于是不少人腹诽,像大将军张培贤这么打下去,就只想着自己得个好名声,丝毫不顾朝廷国库之艰难,在这个上面,便远不如大将军赵石公忠体国了。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