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一十四章兄弟(1 / 2)

加入书签

大秦成武六年十一月间,大秦太子李珀带吐蕃高僧入长安,随之而来的还有吐蕃人送给大秦皇帝陛下的礼物,当然,也可以称之为朝贡。

来的时机刚刚好,顺便也松缓了一下大秦朝堂上的凝重气氛。

皇帝陛下这回亲自接见了番僧,并挽留他们在长安多呆一些时日。

其实这些番僧也走不了,吐蕃称臣已然不可避免,一群和尚除了在窥探大秦的强盛繁华之外,都着急的想要在这称臣之议上,尽可能的争取好处。

谈判也许不算很漫长,但总归也要几个月的时间,大秦朝廷会在适当的时候,给几位高僧赐下佛号。

其实,有了这样的册封,也就表示着,吐蕃称臣之议已定,不会有其他什么波折了。

这一次,和草原各部进京朝觐差不多,但是吐蕃人的处境更加的不利,若说如今草原各部还有着一些自主之权的话,吐蕃人就没那么好运了。

可以说,到了这个地步,大秦已经初步完成了对吐蕃高地和低地的征服,剩下的,只能是定立规矩,在种种的约条当中,既体现出大秦的宽容仁让,又能让外邦知道大秦的威严所在,顺便,从中取得足够的利益。

皇帝陛下顺手,将此事便交给了同门下平章事李圃来主持,自然也少不了太子李珀旁观辅助。

这明显是皇帝陛下小小的手腕儿,转移一下同门下平章事李圃李大人的注意力,很显然。皇帝陛下本人也从长安李氏这里。察觉到了太多的压力。来自臣下的约束,到底会让一国之君怎么想,也许这就是昏君和贤明君主的区别所在了。

但不管皇帝陛下怎么想,身为臣下,却要考量进退的分寸,显然,同门下平章事李圃乃此道之高手。

在表现出了自己的强硬和政治手段,并在其中取得了好处之后。马上便转过了脸色,在成武六年的年底,户部开始了整饬,运往河洛的粮草,也在年前就开始起运。

而在吐蕃朝贡之事上面,同门下平章事李圃亲自上了一次晋国公府的门,并接受了晋国公的款待。

这样的姿态,足以表达出,文武之间的妥协,已经顺利达成。并放下了身段,表示出了自己的善意。

当然。人家李圃不是一个人登门的,而是陪着太子殿下而来,同门下平章事的威严,不会受到任何损害。

而到了这个地步,也表示着这一次大秦文武之间的争斗,彻底结束了,不用拿什么将相和之类的话语来糊弄人,将相如果和和睦睦,那么恐怕操心的就该是皇帝陛下了吧?

赵石在吐蕃的处置上,还是那个腔调,对这些吐蕃蛮子不用客气,已经杀的他们哭爹叫娘了,还能在谈判桌上输了不成?

临走之前,李圃也笑眯眯的表示,对明远司这样的衙门,中书将给予最大程度的支持,于国有益之事,大家都旁无责代。

赵石这里也乐呵呵的点头称谢,也表示,国政上面,还需向中书诸公多多请教云云。

太子李珀在旁边笑眯眯的听着,不时插话,让这一切看上去分外的温馨和睦。

大中小三只狐狸就这么吃吃喝喝,座谈良久,才散了摊子。

总结起来,大秦成武六年,大秦是真个霉运当头,因为堪堪到了年底,秦州又来丧讯,前枢密副使李严蓄病故,彻底为大秦成武六年画上了一个黑色的句号。

不提朝廷之恩赏,晋国公府这边就不能消停,李金花想回去秦州奔丧,但却被赵石所止……

一个,深冬季节,大雪封途,在这样的天气中远行,让赵石十分不放心,二来,朝廷对皇家近卫的整编,也已提了出来。

这明显是枢密使李承乾新官上任的三把火之一,这个时候,掌管羽林左右卫的李金花不能不在。

很可能,京军要分为三部,到底该怎么分,又由谁来统领,职责如何,都要经过枢密院诸人的商议,而兵部也要参与进来。

京军的划分,可不是小事,相互掣肘制衡,都是难免的,经过这些年的起伏动荡,别看京军日渐不为所重,但到底是驻防京师的军旅,牵扯的事情也是方方面面,在这个时候,李金花离开京师,实乃不智之举。

再有,这只是一个开端,接下来便是殿前司禁军,也许在明年,或者在后年,大秦军旅的划分将明晰起来。

而随着这些大事的进行,枢密院的职责也将发生一番变化,显然,枢密使李承乾有着一番雄心,虽然老了,却也想着在这风云激荡之时,留下点什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