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魏征的荐书二(1 / 2)
“伯父若是不信,大可一试。”
赵文振说起来并不是个好炫耀的主儿,奈何事情都已是逼到了头上,不好生表现表现,又怎能指望魏征这么位关系并不算特别近的父执出手帮衬。
“嗯,好,子曰;视其所以,后接何语,当作何解?”
这一见赵文振表现得如此之自信,魏征还真就来了兴趣,只略一沉吟,便即问出了个相对简单的问题来。
“此言出自《论语》为政篇,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此言之解当为:欲了解一个人,当看他言行的动机,观察他所走过的路,考察他的心之所系,如此。这样一个人又怎么能掩藏得了自身呢?”
赵文振结庐期间的苦读可不是白给的,区区《论语》而已,早就已背得个烂熟于心了的,这不,魏征话音方才刚落呢,赵文振便已话赶话地给出了准确的答案。
“需于泥,前后接何语,当何解?”
《论语》乃是儒学的根基之文,但消稍有点根基的儒生,于贴经之际。大体上都不会出啥岔子,正因为此,哪怕赵文振答得既快且准,魏征也自不是太在意,紧着便又出了一题。
“此言出自《易经》之需卦,全句为:九三,需于泥,致寇至。是曰:灾本在外,不慎,则自我招寇,故,行事须得小心谨慎,方能不败。”
儒家经典中,最难的就是《易经》了,言语暗晦不说,前后文也自毫无连贯之处,当初赵文振在精研儒家经典时,于《易经》上所花的时间最多,几乎是靠着死记硬背才将《易经》以及大量的经文注释全都深刻在了脑海里,扯倒是能扯上一大通似是而非的东西,可实际上么,他对《易经》之卦术真就不算精通,当然了,用来应付贴经考试,那却是绰绰有余了的。
“十二月,上曰:‘法者,治之正也’,后接何文,其意何在?”
这一见赵文振连最为烦难的《易经》之问都能随口答出,魏征可就真不敢再轻慢了去了。但见其面色一肃之余,紧着又出了一题。
“此文出自《史记》之孝文本纪,全段如下:十二月,上曰:‘法者,治之正也,所以禁暴而率善人也。今犯法已论,而使毋罪之父母妻子同产坐之,及为收帑,朕甚不取,其议之。’有司皆曰:‘民不能自治,故为法以禁之,相坐坐收,所以累其心,使重犯法,所从来远矣。如故便。’上曰:‘朕闻法正则民悫,罪当则民从,且夫牧民而导之善者,吏也。其既不能导,又以不正之法罪之,是反害於民为暴者也。何以禁之?朕未见其便,其孰计之。’有司皆曰:‘陛下加大惠,德甚盛,非臣等所及也,请奉诏书,除收帑诸相坐律令。’”
“此仁政也,乎法之所以为法,当以公正为要,不偏不倚,不苛不松。惩前戒后,辅以德育,方是根本,徒以威吓,则大失为政者之本心焉。”
《史记》可是本大部头来着,全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枯燥而又无趣,通读一遍都是件极其吃力之事,就更别说背诵了的,在这年月。贴经最难的考点全在此处,当然了,于旁人来说,很难的事儿,在赵文振那几乎堪称过目不忘的记忆力面前,也不过就是那么回事罢了。
“大善,不意贤侄竟是通才,进士功名弗难取也!”
赵文振这等滔滔不绝的言语一出,魏征忍不住便叫了声好。
“伯父过誉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