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大捷 中(1 / 2)
第三十二章 大捷 (中)
“孬种,别跑!” 刘继业大骂着追了一段,就悻然带住了坐骑。
这不是选锋营第一次在通川城下将来犯倭寇打得落花流水,事实上,自从明军替通川城解了围之后,每隔三两天,就会有一伙倭寇气势汹汹地前来挑衅。人数少则七八百,多则三四千,远不如当初锅岛直茂率部奇袭岗子寨。所以,每一战的结果,自然毫无悬念!
特别是在李如梓率部带着火炮前来支援后,倭寇更没丝毫取胜的可能。首先,人数上,明军已经不再少于对手,排兵布阵时不再捉襟见肘。其次,倭寇最大的依仗火铳,无论威力,射程和射速,都远逊于字母连环炮,往往没等发挥作用,阵型就被轰得七零八落。最后,也是最重要一点,选锋营连番取胜,士气高涨。弟兄们遇到倭寇之后非但不会怯战,反而唯恐轮不到自己打头阵,捞不到倭寇的人头记功!(注1:日本史料对于明军火炮的威力,又专门描述。认为之所以数十万打八万还打输了,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火炮远不如明军犀利。)
寻常士卒都战意高涨,按道理,作为几位核心将领之一,刘继业也应该意气风发才对。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却越来越提不起精神。每次作战,只是在刚刚与倭寇白刃相接际,他还能感觉到几丝振奋。每当敌军不出意料地溃败,他身上的精气神,就会随之迅速溜走。仿佛接连吃了二十顿同样的饭菜一样,意兴阑珊。
“这群废物,叫嚣的时候,一个比一个声大,逃跑之时,却唯恐落在别人后头!” 千总老何骑着一匹高头大马,从刘继业身边冲过。随即也放弃了对敌军的追杀,撩起披风为坐骑擦汗。
比起砍下倭国武士的脑袋,显然,他更在乎坐骑的健康。哪怕明知道刚刚从自己面前逃走那名武士,就是今天倭军的主将。
张树和李盛、顾君恩三人的身影,很快也出现在附近。同样没有参与对倭寇残兵败将的追杀,只管一边清理铠甲上的血迹,一边看起了热闹。倒是周围的朝鲜义兵,因为怀着刻骨的仇恨,杀起倭寇来毫不手软。哪怕对方已经跪地求饶,也毫不犹豫地围拢过去,乱刀齐下。
刘继业再仁慈,也不会阻止选锋营中的朝鲜义兵,对倭寇进行报复。干脆拨转坐骑,走向城门。其他几位大明将领互相看了看,也飘然转身,对义兵的行为眼不见为净。
他们不屑诛杀放下武器投降的敌人,更不屑去跟义兵抢人头。战功,他们几个已经攒得足够。义兵和选锋营的寻常士卒,砍下倭寇的人头还能换军功或者跟朝鲜地方官员换钱,而他们,哪怕再多砍下上百颗倭寇的首级,也不可能升得更快。
不光是他几个,随着不断有小股倭寇主动前来“送死”,选锋营的绝大部分将佐,如今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那就是短时间内积累了太多的功劳,很难要求兵部和朝廷如数兑现。
按规矩,大家伙作为李彤和张维善的部属,除非立下临阵斩杀敌酋那种盖世奇功,否则,官职就不可能跃居两位游击之上。而大明朝的游击到参将,表面看似只是一级之差,暗地里却仿佛隔着一道天堑。如果背后没有实权人物出手力捧,很多武将的职位这辈子就在游击止步。通过三两场战争就封侯败将的奇迹,只在话本小说和折子戏里头,现实世界中根本遇不到。
“怎么了,明明我军大获全胜,你们几个怎么好像全都提不起精神?!” 李如梓带领亲信上前接应,迎面与刘继业遇了个正着,楞了楞,皱着眉头询问。
他的年龄比刘继业大不了多少,做人又不喜欢摆架子。所以刘继业也不畏惧他的官威,笑了笑,轻轻摇头,“最近几仗,每回先是你这边轰上几炮,然后选锋营的骑兵再冲上一次,倭寇就溃了。从过程到结果,都一模一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