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1 / 2)
“那你说怎么办?”
卢八娘也不知道,但是她却不许司马十七郎蒙混过关,“既然同意纳薛氏进门,你总要好好地把她当成侧妃对待,该洞房就洞房,该有的待遇也得有。总不成让薛家表叔表婶说我们要了人家的粮食,却把人家的女儿扔到一边。”她觉得自己足够大义凛然。
“我知道了。”司马十七郎心塞得很,他真要和那样一个人洞房吗?真是下不去手啊!他很不愿意面对这个问题,不知怎么就想到了他真正的洞房之夜,那种血脉贲张的感觉让他霎间激动起来。
可是他刚刚有所动作,他怀里的卢八娘突然说:“你对薛侧妃也会这么样吗?”他突然间就彻底偃旗息鼓了。
卢八娘在心里笑得差一点内伤,最好这事能给司马十七郎留下浓重的心里阴影,让他以后那个……啥的,反正她就是洁癖好了也不会用别人用过的男人,所以很快就用不着他了。
第六十六章 迎王妃淮北军欢呼划郡县卢八娘裂土(二)
三万多石粮食运进了淮北军大营,还有两万石即将送到,给整个营地带来了巨大的信心和无比的欢欣鼓舞。
虽然投奔淮北军而来的人流不断,但大营完全能保障所有前来的人得到温饱。在这个时代,温饱决不是最基础的生存底线,而是相当地高大上。
热火朝天的气氛中,淮北军大营的建设工作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昔日偏僻的大青山脚下,俨然已经形成一个新的城市。近五万人的规模,组织日益完善,制度逐渐建全,一切都井井有条。
两万军士分成两类,一类是精兵,纯粹的职业军人,虽然只有八千人,但个个身强体壮,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另一类则相对弱一些,他们虽然也曾经过正规训练,但大多数时间要参加各种劳动,冶铁、建筑、手工业,以及以后的耕种等等。
后营也由原来胡乱聚成一团分成了几个城区,士农工商分类而居,建立了集市、小作坊等生活必备的设施。
就连大青山朝北的一面,也修建起了几片坟莹,那些从北地而来的汉人们携带来的祖先的骨植可以埋在那里,让他们的灵魂可以远远地眺望着故乡。
每个人心中都是安定的,淮北军大营已经成了北地的净土,所有汉人心灵的归属。对于即将到来的节日——春节,从小儿到垂髫老者,都满面笑容,淮北王已经下令,每人发肉二斤、鱼二斤,盐一两、米五斤。
外面张灯结彩,喜气洋洋,室内温暖如春,卢八娘与司马十七郎一同坐在土炕上,中间摆着一张淮北东部的地图。
自从卢八娘自楚州回来后,司马十七郎便不再留宿军营,而是每天晚上都回来与卢八娘团聚,他们夫妻间非常有默契地不再提薛侧妃的事,而是你恩我爱的粘在一起,加上一个可爱极了的儿子,一家三口很是美满。
卢八娘一如既往地参与淮北军的大事,而且由于每天都要与司马十七郎见面,在这方面倒比过去方便了,很多事情都是两人先商议了再拿到议事厅。
这一天吃过晚饭,司马十七郎对着案几上的地图看了半天,看卢八娘抱着儿子坐了过来就指着地图划了一下说:“年后,我准备带人将这一片扫平,将胡人驱逐出去,建立郡县。”
眼下的淮北大营其实就是一个军事化管理的集团,能够有效地应对战争。但真正想要发展起来,这种建制肯定不利于长久发展,所以建立郡县是必然的。
被司马十七郎划入的区域正是以淮河和大海为后背的一片土地,纵横上百里,总面积约为几万平方里,在汉末时大约是三个县,正在淮北军大营的东北,将这里拿下当然是淮北军的第一步,从此后就会有一个稳固的后方。
卢八娘看过淮北军对这片土地进行侦察的结果,想打下来并不难,几十个大小不一的坞堡,还有胡人占领的一个县城,加起来勉强能凑成半个郡,而且因为自然的地形和河流的走向,这一片土地打下来后也很容易守住。她非常同意,“现在淮北军已经有了很强的战斗力,春耕在即,也是出击的时候了。”
在淮北,每年可以种两季粮食,一季冬小麦,一季水稻。在淮北军初到时,也正是冬小麦播种的时候。但那时候淮北军初到,生存问题还没有解决,只在大青山附近耕种了少量的土地。现在大营人口迅速增加,就是为了扩大耕种面积,他们也要发展。
在原有的县分划上,司马十七郎和卢八娘的意见是基本延继历史的分界,但是由于官府图册已经完全不可考据,而且他们也没有时间在故纸堆里查找,于是在细节上依自然山水略做了一些调整,很快就定下了三个县的雏形,用笔在图上粗粗划了出来。
县令的任命才是重点,但这种事情他们两人心里都有数,跟从淮北军从京城以及淮南淮北各处而来的人自然到了得到他们应得的回报的时候了。虽然县令的官职不高,但只要淮北军发展势头好,这些人的将来肯定是不可限量。
考虑到淮北军的地盘会不断扩大,每个县又都多配了几个副手,为将来培养人材。因为有了副手的存在,也使得没有得到县令职位的人并没有太失落,机会还会有的。
第一个是朱家,作为北伐最有力的支持者,从朱氏一门中选出一位德才兼备的才俊做为县令是必然的,司马十七郎选中了朱御史的长子朱子贺,也算是为朱家子孙的富贵奠定基础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