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1 / 2)
晚上卢八娘把礼单给司马十七郎看时笑着说:“难道尚喆以为我是冒顿单于的阏氏?”
汉初时汉高祖被困在白登山,陈平派人给阏氏送了礼品请她说情,并告诉阏氏如果汉高祖败了,就会送美女给单于,那么阏氏就会被冷落,于是阏氏怕汉家送来美女便收下礼品力劝单于放了汉高祖一条生路。
“你正好做一次阏氏,收了礼告诉尚喆,他的异母妹我不要了。”司马十七郎笑着哄王妃,自从自己说近几年不会再纳侧妃了,她睡觉都安稳了不少。听孟白说过女人怀着孩子时心情好,肚子里的孩子才能长得好,就像旭儿一样,比别的孩子都要聪颖活泼。
卢八娘果然被逗得笑了起来,“那么这些礼还是少了些,我怎么能将淮北王侧妃之位贱卖呢?”感觉到司马十七郎醒悟后对自己的好,卢八娘坦然享受,自己确实值得。
玩笑归玩笑,卢八娘也是读过史书的,冒顿单于退兵哪里只是因为阏氏的劝说?当时刘邦手下有着几万精兵,樊哙带着几十万的大军正赶来支援,冒顿有所顾忌,更主要的是,即使冒顿打下了白登山,抓到了刘邦又有什么用呢?汉朝立刻就能新立一位皇帝,还不如双方和谈。
最后的结果就是刘邦回了京城,将宗室女送给冒顿和亲。看到这里所有人都应该明白阏氏想达到的目标根本没有成功。所以卢八娘真正重视的一直是实力,归根结底,实力才是硬道理,一切弄巧在实力面前不堪一击。
就如尚喆,他的到来也是靠他自身实力的支持,尚家的嫡长子是软实力,手下有一定兵权是硬实力,所以淮北王夫妻二人虽然在背后说笑,但表面上却非常客气地招待他,但基于他是以与孟右军相会的原因来到淮北军大营,所以司马十七郎便也只与他谈些风花雪月的事。
就尚喆的事情进一步分析下去,还是实力的问题。如果在司马十七郎刚刚渡过淮河到达淮北时,尚喆若是来见他,一定会得到司马十七郎更加的重视。但现在淮北王的实力已经大增了,反之尚喆的实力就不够看,于是司马十七郎稳坐微笑着等他的表演。
卢八娘很欣赏司马十七郎的欲擒故纵,“你每天都只跟着孟表兄吟咏诗词,尚喆已经急了吧?”
“他急他的,我又不急。”司马十七郎不以为然地说。
第七十五章 多方调兵北上抢粮三人联手南下开矿(一)
实力决定结果,尚喆熬了些日子后终于熬不下去了,腆着脸在比他小十多岁的司马十七郎面前哭了一场,“继母不慈,离间父子之情,喆在尚家已经无立锥之地了。”
按司马十七郎的思想,尚喆是尚家的嫡长子,有功无过,尚爽焉能无故废立?若是过去,他一定会热情地帮尚喆想办法,如何能自保还要忠孝两全,可现在司马十七郎明知尚喆说的是实话,但是故意摇摇头表示不信,“尚将军当年曾与我一同平叛,英明睿智,岂能糊涂至此?”
尚喆总不能说自己父亲的坏话,于是只好又大哭起来,“若王爷不顾,喆死无葬身之地矣!”
人是不断成长的,一件件事情发生过,特别是薛家坞堡的事件后,司马十七郎原本极光明磊落的性格也渐渐变了不少,他自己也没有意识到,为了淮北军能够生存下去,他不得不使用更多的计谋心术。因此摇摇头说:“此乃君之家事,尚大公子还是不要在外人面前提及才对。”
“尚家的事哪里只是家事?”尚喆抹了抹泪说:“淮北这边支持汉家衣冠的也不过数家而已,如果尚家先内斗一场,岂不是汉人痛而胡人快?那我宁愿从此在淮北王手中当一名马前卒,征战时死在胡人之手。”
“当年诸葛丞相曾为境遇相同的刘琦公子出谋划策,让他带兵在外得以保全,尚大公子为何不师从呢?”司马十七郎轻松地拿了蜀汉时的典故来回答他。
尚喆岂能不知刘琦故事?只是刘琦带兵在外也没得好结果,诺大的家业归了异母弟,不久便一病而死——而且谁知道他倒底是不是病死的呢?
当然话不能这样说了,尚喆此番前来的目的是想谋得淮北王支持他,继承父亲的刺史之位,而淮北王表明根本没有支持自己的意思。尚喆苦笑了一下,他已经错过最佳的时机了,半年前淮北王刚刚渡河时,若是他能来结交,没准儿还能订下同盟,但现在淮北王明显不愿意帮忙。
再想到继母谋划着将妹妹送进淮北王府,而淮北王既没答应也没拒绝,尚喆心中就更加七上八下,腿一软就跪了下来,“王爷,我好不容易借着来见孟右军的名义出来,求王爷救我!”
尚家的事司马十七郎早打探清楚了:尚爽想废掉嫡长子确实不是空穴来风,而且也并不是全无道理。尚喆的异母弟弟尚颉虽然只有十四岁,但却聪颖异常,生得虎背熊腰,武艺高超,又兼他的亲舅舅蒋歆一心扶持,如果再加上淮北军的支持,尚喆确实前途不妙。
况且尚颉年幼,尚喆年长,此消彼长,尚喆就快到走投无路的境地,只能求助于淮北王了。司马十七郎任由尚喆恳求了几回,觉得到了合适的时机,便让人拉起了他说:“你虽是尚家的嫡长子,你父亲哪里会不重视你?只是你一直没有承担起嫡长子应该负担的责任。”
尚喆心里并不服气,他从小跟着父亲鞍前马后也立下不少的战功,又一直帮着父亲处理尚家事务,从未行差踏错,如何不应该接任尚家的家主呢?但他不敢直接反驳,便问:“请淮北王指教,我应该如何才能算是担起嫡长子之位的责任呢?”
“尚家处于淮北战乱之地,并不同于普通世家,如果尚大公子以为自己做了普通嫡长子应该做的,就能得到嫡长子所能得的,那就是大错特错。”尚爽能在淮北这样的地方保住一方土地,怎么也算得上一代英豪,纵使年老糊涂,也不至于到了不分长幼秩序的地步。
要知道随便废长立幼,乱了纲常,那可是乱家之祸啊!大约尚爽也觉出了大儿子若是在太平盛世守成当然足够了,但是在乱世可能会守不住尚家,于是心便偏向了能干的小儿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