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5章 章二十 昔曾浴血三十载 而今我为唐皇帝20(2 / 2)
进入定鼎二年春天,李从璟册封李重政为太子,令其入主东宫。此后不久,在洛阳学院开学之际,李从璟让已经十岁的李重政进入学院就读。至此,洛阳学院的地位完全稳固下来。
春夏之交,李从璟接到郭威军报,南诏平定。
有了安南的“前车之鉴”,朝廷对如何建立在南诏的稳定统治,已是轻车驾熟,没多久各项章程就被确定下来,人力、物力迅速安排到位,源源不断开赴南诏。
值得一提的是,安南作为岭南行省的一部分,朝廷在进行安南建设时,岭南行省的官员去了很多,以此加强对安南的了解,方便日后处理安南各项事务。
而在建设南诏的时候,西川也去了许多官员,这是为了加快地区的相互了解与融合。西川作为人文荟萃之地,南诏,亦或说大理行省,日后就是第二西川。凡此种种,也有利于消融西川与大理昔曾多年互相攻伐的隔阂,具体到眼前来说,就是有利于两地通商、交流。
同时,李从璟下令郭威“凿山开路”,并以澜沧江(湄公河)为依托,评估向南进行军事扩张的可能性。
西南半岛之所以叫西南半岛,就是因为在中国的西南,既然如此,李从璟为何不能谋求让它干脆变成中国的西南半岛?
眼下,大唐已经坐拥安南与南诏,要知道,安南就是后世越南北部,而南诏的南面疆域,已经深入到缅甸、老挝、泰国。大唐要做的,不过就是轻轻再往前踏一步而已。
拥有了西南半岛,就能拥有东方咽喉之地——马六甲海峡。一旦马六甲海峡握在大唐手里,日后大唐无论是掌控南海,还是君临马六甲之南的岛屿、疆域,都将易如反掌。
更重要的是,大唐舰队自此西出印度洋,就将毫无滞涩。拥有了这等咽喉之地,沟通东西方两个世界的海上命脉,就完全握在大唐手里。无论是东方的朝鲜半岛、东瀛,还是印度半岛,都将在大唐天威的震慑之下。
海洋,才是地理大发现中的主角;海峡,则是海洋中的主角。
因为它控扼海上通道。
诸事解决完,就到了夏秋之交。
李从璟决定派遣莫离前往广州。
“南征的侍卫亲军已经开始陆续班师,回洛阳的部曲不用多言,依然是禁卫军主力,而留在安南、南诏的部分部曲,则要承担起重建安南、南诏地方军队的使命,就如当初打造两川地方军队一样。区别在于,今日的安南、南诏地方军队,很可能就是日后的大唐远征军。”
“大唐疆域辽阔,不能每回出征,王师都从京畿洛阳开拔,朝廷建立禁军,不是要抹杀边军的存在,而是为了寻求边军与禁军的平衡。日后再向西南用兵,便要安南、南诏出大力气。这也是为何在王师占领安南、南诏后,朕要不惜血本,在两地改善民生、大兴教育、修筑道路的原因之一。”
广贤殿中,李从璟跟莫离在谈话。
说到这,李从璟推给莫离一盏茶,继续道:“安南、南诏已经稳定,就更不必说岭南了,诸事都已走上正规。王师这些年征伐天下,将士在前面攻城掠地,官员便紧随其后接收民政,诸事都已轻车熟路,这也是岭南为何这么快就稳固下来的原因。”
“岭南、安南、南诏稳定后,便该是我大唐舰队扬帆海外的时候。朝堂上下衮衮诸公,虽然不缺贤才,但能让朕把这件事放心托付的,也唯有莫哥儿一人。岭南平定后,水师就在修筑海港,进行海航训练,如今诸事都已妥当。这回莫哥儿南下,一手大唐船舰,一手海商货船,扬帆大海,西出万里,当不在话下。”
“大唐要克复河西、西域,要往西南用兵,少不得钱粮。大江南北虽然地域广袤,朝廷赋税每年巨万,但一个安南和南诏建设,就让国库大为出血,何况劳师远征的河西、西域?这回莫哥儿出山,便是为大唐去找财富。”
“舰队远航,第一阶段是重建海路。丝绸之路留下来的通道,舰队要重新掌握,有闽地和岭南海商相助,这事应该不难。重建海路的同时,便是令军情处深入各地,发现、评估各地的财富情况,有我数年来的筹谋,军情处中不乏通晓外语者,此亦不难。”
“第二阶段,便是通商。这些年,大唐商业繁茂,丝绸、瓷器等物,我大唐要多少就能制造多少,通商各地,数倍利润不在话下。倘若有些地方比较封闭,其主不愿通商,莫哥儿手中的水师将士,也知道该做什么。番禹、安南接连两战,水师对于登陆作战,已是有不少心得。”
话说完,李从璟品了口茗,口齿留香。
莫离叹道:“无论是给立功商贾授官阶,还是让水师学会登陆作战,诸多事宜陛下早就准备妥当,此番离南下西出,虽然诸事庞杂,但若是连这点事都做不好,也就无颜回来面见陛下了。”
听到这话,李从璟却忽然放下茶碗,看着莫离,面容肃然,不容置疑道:“夫世间之大凶险,未有胜过开天辟地者。莫哥儿此去,无论事情成或不成,有一个要求你必须做到:那就是给我完整的回来!”
莫离起身离座,拱手拜道:“臣谨遵敕令。”
莫离离开洛阳的时候,李从璟率领众臣出城相送。
古道长亭,队伍已经远去,李从璟依旧远望未动。
又是一年秋风将至。
望着那个白袍折扇的身影渐渐远去,李从璟轻轻喃喃了一句,只有他自己能听到的话。
“莫离莫离,莫与君别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