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章 朝中变局(2 / 2)
如果只是动动口,温体仁倒也死猪不怕开水烫了,可就在这时,却有人动手了。
被重处的原滋阳知县成德的母亲,在崇祯九年连日在长安街上等着温体仁的轿子过来,见到了就用砖头石块乱投,并且破口大骂,而且骂得很难听。
要知道,原滋阳知县成德虽然失城有责,但其上任的时间太短,连崇祯帝都以为有些无辜,温体仁却绝口不提缓刑二字,成德终被处决。
可当崇祯皇帝知道了这件事,他特意为温体仁加派了五十个卫兵,却也不愿意同一个撒泼的老太太大动干戈。这使得吴世恭简直是脸面扫地。
温体仁当然也知道这种恶劣的局面,为了保住首辅的位置,他悍然决定立威了。而这一次他的目标就是东林党的党魁之一的钱益谦。温体仁决心真的杀一头大老虎给群臣们看看。
可是温体仁却不知道,在不知不觉中,有一位大臣却悄然替代了温体仁在崇祯皇帝心目中的地位,那就是杨嗣昌。
杨嗣昌,字文弱,出生于书香门第。杨嗣昌及其父亲杨鹤均以督兵著世。
杨嗣昌是原陕西三边总督杨鹤的儿子,杨鹤为招抚农民起义失败被逮治,他正任山海关兵备道,接连上疏请求代父受罚,崇祯帝因此免除杨鹤的死罪,遣戍边卫充军。
所以从这一点上说,崇祯皇帝对于杨嗣昌是有私恩的,杨嗣昌也为此颇为感激涕零,对崇祯皇帝忠心耿耿。杨嗣昌博学强记,又多年身历戎马,在军事战略方面很有一套自己的见解,而且文才口才俱佳,善于表达,因此在多次疏论平定之策和召对陈词的时候很为崇祯皇帝赏识。最关键的是,崇祯皇帝认为杨嗣昌就是位忠臣孝子。
崇祯五年夏,杨嗣昌被提升为右佥都御史、永平山海巡抚,担当防御清军的重任;七年秋,又升任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宣大总督。但第二年他的父亲死于戍所,不久继母也在家去世,他按惯例离职回乡守制,照理应该三年期满之后才能再由朝廷酌情授职。但在国家急需人才的情况下,崇祯皇帝最后还是决定夺情,由杨嗣昌来接替兵部尚书。
应该可以说,杨嗣昌是位很有能力的人,在军事上也有独特的见解,根本不象某些演义中描写的一样,是位志大才疏之人。
但是杨嗣昌的性格中有着两大缺陷:一是妒贤嫉能,想要独掌大权;另一个是委过于人,不能够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所以在明末的乱局中,他的表现注定就是一场悲剧。
因为清军接二连三地进入内地,如入无人之境,给了崇祯皇帝很大的刺激,也更激发了他对于干练的军事人才的渴求。在这以前,他曾经亲自破格提拔过王洽和梁廷栋任兵部尚书,但都不能满意,又为了清军兵临城下,一个被处死,一个自杀。
而在这时候,兵部尚书和宣大总督这两个重要的职位出现空缺,他希望能任用真正有才略、有胆识,能够帮助他挽救颓局的人。
经过仔细的斟酌,崇祯皇帝最后决定调正在围剿农民军前线上的总理五省军务卢象升任宣大总督,起用正在家中守丧的原任宣大总督杨嗣昌为兵部尚书。
而在崇祯帝九年的统治中,这一次人事安排大概是最为精心也最为妥当的。卢象升年轻刚毅,治军有方,在多年同农
民军的周旋中显示出超出寻常的才干,被公认为是最有军事才能的朝臣之一。
更由于高迎祥被俘后农民起义的形势稍稍缓和,崇祯帝把卢象升调到北方重镇,一方面是为了加强京畿地区的防务力量,另一方面也是想要就近对他进行进一步考查,以备将来主持兵部的人选。
至于起用杨嗣昌,则很超出普通朝臣的意外。因为明朝历来标榜以孝治天下,在一般情况下总要尽量避免出现夺情的事,偶一有之,大多会引起朝士的非议。但崇祯皇帝明知道在朝臣们齐唱理学高调的形势下,这个决定可能会遭到许多人的反对,却还是毅然下了决心。
对卢象升和杨嗣昌的任命似乎表明,崇祯皇帝统治到了现在,他更痛切地感觉到使用有真才实学的实干之才的重要性。温体仁一流使用起来虽然得心应手,感情上也容易交流,但要靠他们来摆脱危机却是有些靠不住的。
大概正是这样的想法使得他对温体仁的宠眷突然降温,尽管在感情上他还是很喜欢这位同自己灵犀相通的老臣,但已经没有过去那样的热情去为他维护首辅的位置了。
不过现在说这一切还为时过早,杨嗣昌的表现怎么样也要在温体仁下台以后。
而对于现在的汝宁军,他们的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到了农民军齐聚的襄阳了。(未完待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