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六十一章南迁和调兵(1 / 2)
但举朝撤离北京,不论表面上说得怎样冠冕堂皇,具体做出怎样的安排,实际上都意味着要最后放弃北京和北方广大地区,下一步大概只能在江南偏安一隅。
那样的话虽然算不上亡国,但导致一个一统天下成为半壁山河,却也有点像历史上晋代的惠帝、宋代的徽宗,难免要担误国昏君的名声。
自以为是圣贤之君而且极重视自己脸面的崇祯皇帝因而在这个问题上又一直极为慎重。他希望最好是能有一个有威望的大臣出面力主南迁,而自己则最后在群臣的极力劝说之下“不得已”而为之。至少可以保持一点面子。
而在这个问题上,崇祯皇帝的心态多少有点像在对清构和问题上的心态,内心极想,却不愿露出形迹,因而在酝酿的时候极其机密,到后来却多半不会有什么结果。
最倒霉的常常是参与了机密的人,一旦稍有泄露,就会被当作遮羞和泄忿的牺牲品。当年陈新甲就为了泄露和款的天机而被杀,就有着崇祯皇帝欲盖弥彰的原因。
出于这样的心理,在崇祯十六年初,关于南迁的讨论也进行得极其诡密。正月初三日,宫里城里都还在忙着过年,崇祯皇帝悄悄地把詹事府左中允李明睿召进宫来,在德政殿里秘密召见。
李明睿只是个不起眼的文学侍从之臣,这次能够受到特别召见,是因为他一直主张“南迁图存”。他在年前曾上疏提出过这个问题,由于人微言轻,并没有引起强烈反响。
崇祯皇帝在召见李明睿的时候把左右人等完全摒退,又再三四顾无人之后,才仔细讯问了关于南迁的设想。并且对他说:“朕早已有南迁之意,但无人赞襄。才拖到今日。你的意见同朕一致,朕决心已定。但诸臣都不同意,怎么办?你现在要保守秘密。”
崇祯皇帝同李明睿谈了很长时间。中间还在文昭阁赐宴赐茶,茶饭后召入再谈。详细地商量了南迁的具体路线、沿途护卫、饷银以及留守等诸方面的事宜,直到天黑才让李明睿出宫。
从这次极不平常的召见中可以看出,崇祯皇帝当时在内心里确实已经决定了举朝南迁,但出于名声和面子的考虑,他却迟迟没有把这个问题提到桌面上来交群臣进行讨论,他所希望的由阁部重臣首先提请南迁的情况也一直没有发生,因而一拖再拖。
所谓南迁图存终于成为泡影。而在这时候,崇祯皇帝再想要找一个如杨嗣昌、陈新甲那样可以说说心里话的股肱大臣也已经没有了。因为其他大臣都知道,就算是南迁成功,自己有了“首议之功”。可崇祯皇帝未来一定会秋后算账,用自己的脑袋来挽回他的颜面的。那么谁又敢去做哪必死之事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