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色:字体:[很小标准很大]

第1314章 远谋(1 / 2)

加入书签

一众商人们,来的时候忐忑,去的时候安心,终于内心踏实下来。毕竟他们给了一点钱和粮食,杜启收下后,他们就可以安心的继续在江都经商。

因为他们,也算是夏国的人。

杜启不曾去管这些商人的想法,只要所有的商人遵纪守法,不哄抬物价,不违法乱纪,那么杜启便不会处置这些人。

杜启看向上官仪,沉声道:“上官仪,如今仅仅在江都境内颁布安民告示,远远不够。你调动整个大唐境内的不良人,颁布告示,通知天下各地之人,大唐已经倾覆,责令各道、各州、各县归附。凡抵抗者,杀无赦。”

上官仪道:“臣遵旨。”

眼下的大唐,已经江河日下,连帝都长安都落陷,甚至连李世民新占据的江都也落陷,大唐可谓是惶惶如丧家之犬。即便李世民逃走,可李世民的那点兵力,已经无足轻重,无法影响到大局,接下来只要各道各州都归附夏国,李世民最终只能被围剿。

夏国,才是大势所趋。

归顺夏国,才能长久。

上官仪话锋一转,说道:“陛下,臣认为当下还有一事,需要着手安排?”

杜启道:“什么事?”

上官仪回答道:“李承乾在蜀中已经被拿下,按照传回的消息,李泰、李恪方面也已经是负隅顽抗,无法无法长久的。所以臣认为,对整个大唐的调整,应该是有一个具体的安排。”

“尤其大唐境内的万千百姓,都需要认可夏国,都需要为夏国效力。另外商人在夏国经商,富者越来越富裕,贫穷者依旧贫穷,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这不是好现象。”

上官仪道:“一旦商人太有钱了,甚至富可敌国,就容易影响到国政。所以在当下,臣认为不仅仅是要着眼于对各地的调整,还有对商人的处理上。”

杜启道:“你怎么考虑的?”

上官仪眼神锐利,道:“对大唐的调整,就是把所有的土地收归为国有。天下土地,尽皆隶属于夏国,隶属于官府朝廷。百姓可以耕种,但却不能随意买卖。最简单的道理,那就是依照在天竺境内的安排,土地归属于国家。”

杜启道:“这么一安排,极容易引发动荡。因为天下各州,必定有无数的士绅。这些人,是当地的地头蛇。这些人,不可能把手中的土地交出来归属夏国。甚至朝廷中的官员,也有诸多在地方上是大族。土地的收拢,不容易啊!”

历朝历代,要对土地改革,不是容易的事情。在天竺这样的区域,杜启因为直接推翻了种姓制度,而普通百姓没有土地,所以杜启能把所有的土地收归为国有,然后分配到百姓的手中。

天竺是比较好安排的。

可是在大唐,这不容易。

尤其对大唐的人来说,土地那就是命根子,涉及到改革,更是一桩大事情。杜启想了想,说道:“这一事情的安排,不着急,徐徐图之。”

杜启清楚这事情不好处理。

必须要慎重。

稍有不慎,天下各地,极可能燃起烽火。如果是一城一地,杜启可以实施改革。问题是眼下的夏国建立后,船大了后不好调头。涉及到的改革,更加复杂,不是轻易就可以改变的。

需要徐徐图之。

上官仪听到后道:“陛下所言甚是,的确是要徐徐图之。”

杜启道:“商人方面你又是怎么考虑的?”

上官仪说道:“曾经夏国对于商人,有诸多的扶持,给予诸多的优惠政策。但到了如今,臣认为这些优惠可以停止。眼下要给的优惠政策,应该主要给百姓,让利于百姓,让百姓能得到更多的好处,这是夏国稳定的根本。”

杜启仔细的琢磨一番,最后笑了笑道:“其实归根结底,不论是对土地政策的调整,亦或是对商人的压制,都是为了夏国的稳定发展,对吧。”

上官仪道:“陛下圣明!”

他就是这个意思。

当下来说,夏国的根本那就是稳定发展。如果没有稳定,一切都是白搭,所以必须要能够确保夏国能够稳定且蓬勃发展。

这是长治久安的根本。

杜启涉及到这些大方向的政策,没有立刻决断,他思索了一番说道:“涉及到这些政策的调整,眼下我们不颁布法令。”

“首要第一点,是稳定地方,实现大唐官员到夏国官员的调整过度。第二点,那是增加地方的认可,让各地百姓,都认可夏国,都认可自己是夏国的百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