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方才辩论中,文官们或明或暗都提示了掌权者:不能和明人死拼,否则阮氏会渔翁得利。
事实上不用文官提醒,郑梉身为秉国大臣,自然能看到这一点。而且他预见到另一种更坏的情况:明人勾结阮氏,直接推翻后黎朝,另立新朝。
郑梉十分肯定,明人是做得出来这一手的。因为一直以来,就在升龙府更北方,靠近大明国界的高平城,依旧有一小股“前莫朝余孽”割据存活,郑氏始终无法剿灭。究其原委,就是因为这股莫朝余孽当年得到了明朝册封,依旧保持着“正统”的牌子,背后有明人撑腰。
这种事已经发生了许多次——但凡在中原王朝的朝贡体系内生存的小国,其国中一旦出现争位换代之事,胜利者往往都会在第一时间派出使节去请求中国皇帝的册封。
综上所述,在收集了大量意见,权衡了所有利弊后,郑梉最终还是下定了决心,与明人“和谈”。
“我意已决,便是毒酒,也只好暂且饮下。”
“郑春堂!”
“臣在。”
“明日一早,便着人去明船,与明人商议。”
“遵命!”
下定决心后,郑梉很快决定下了和谈人选。
既然大方向定了,接下来,自然就是想办法和明人讨价还价了:“来人,请和兰商人上殿。”
第599节 抚远号条约(三)
安南人的服软,穿越者毫不意外。毕竟历史早已证明,落后的土著文明无法抵御外来入侵者。
也不能怪某势力强凶霸道,柿子本来就要捡软的捏。
假如安南目前的国势正处于强唐盛汉阶段,那么某些人在开炮之前大概还会稍稍顾虑,计算一下成本乃至有可能发生的持久战开销。
然而这个时间点的安南国,本身就处于军阀混战的稀烂时代。国势颓废,国民困顿,国内连年征战不休。再遭遇突然出现的强大外患,小身板瞬间就垮了。
而郑氏这种地方军阀,首要面对的敌人永远是自己的同类……南方阮氏。
所谓攘外不如安内是也。
于是,在带回条约文件仅仅一日后,安南使节团再次登上了抚远号。这一次,使节团的规模增加了。领衔谈判的也变成了安南国现任大司马黎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