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湾战争期间,澳大利亚军队参加了联合国批准的多国部队。
在阿富汗问题上,澳大利亚在美国提出请求之前就表示支持美国的军事回应。
澳大利亚还推动支持美国牵头的未经联合国批准的出兵伊拉克行动,其目的是“销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且实现萨达姆政权的更迭。澳反对党当时表示反对,因为从未发现伊拉克存在这样的武器。
现在连澳大利亚都站在英国立场,想要尽快结束朝鲜战争,可见对朝鲜战争,整个自由世界已经厌烦到了怎么样的地步。
两个议题能够有一个有进展就算是胜利,处在英国的立场上考虑,毫无疑问柏林危机还是更加重要一些,因为柏林对于英国而言确实是太近了。
莫斯科是全世界亲苏力量的核心,尤其是在这个时候,艾德礼率领的英国代表团,在这种情况下,几乎有种孤军作战的意思。
虽千万人吾往矣,差不多这就是伦敦倾向于工党的舆论,给予丘吉尔开炮的回应。
事情当然是没有这么严重,英国代表团在莫斯科十分礼貌而克制,真像是伦敦的媒体那样瞎说,艾德礼首相就要担心他本人的安全问题了。
其实艾德礼首相想要达成成果,必然是要做出一番友好表态的,甚至还表示要参观莫斯科在战后重建取得的成果,整个气氛友好而和睦。
至于接待英国代表团的苏联干部,是莫斯科市委第二书记福尔采娃女士。
这也是艾伦威尔逊的老相识了,几年不见福尔采娃已经算是位高权重,初步有了叶卡捷琳娜三世的气场,穿着时尚处在一群男人中间的福尔采娃,大方得体的引领着外国访客参观莫斯科所取得的成就。
而在艾德礼首相旁边的招待的人,据称是苏联中央、书记。艾伦威尔逊是绝对不会认错这个人的,这么明显的浓眉,不是勃列日涅夫又是谁?
偷偷瞄了一眼,艾伦威尔逊不禁感叹运气,不自觉的看向光彩照人的福尔采娃。想他多件以来这么努力,现在也不过是一个海外专员。
福尔采娃都已经是莫斯科市委第二书记,几乎已经迈进了苏联的高层领导当中。境遇上的差别,要不是他心理素质过硬能够调整,都要长吁短叹了。
本来接待工作是莫洛托夫亲自出面,但不知道怎么回事,临时换成了勃列日涅夫。
一脸世道不公的艾伦威尔逊,对参观也没了兴致,这一切都落在了福尔采娃的眼中。当然她也没有表现出来任何失态的地方,仍旧神采飞扬的介绍着苏联一系列的伟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