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6章 爷孙(1 / 2)
六年前,太孙出海三年,带回来了超过两千万两白银的财货。
三年前,皇帝御驾亲征,消灭了中亚强国帖木儿,将整个西北纳入大明范围。
如今的大明,要比盛唐之时疆域还要大的多,真正达到了强盛之极。
也就蒙元西征之时的疆域,能比大明更大,但是蒙元只是掠夺,并没有管理的能力,那些地盘并不能直接算是蒙元的疆域。
何况,大明现在将南洋变成内海,东瀛变成属国,这可都是蒙元都没有做到的。
环顾天下,竟然再也没有一个国家能给大明造成威胁。那些原本草原的恶狼,现在一个个都变成了大明的看家狗。
永乐十二年,北征将瓦剌打败,鞑靼归心。
永乐十四年,太孙瞻基将东瀛征服。
永乐十五年,太孙出海,勘明天下地舆图。
永乐十八年,陛下御驾西征,消灭西方强国。
到了今年永乐二十年,这十年间,大明不论在经济上,还是在军事上,都真正站在了世界的巅峰。
皇帝陛下御驾亲征,大胜归来,从三月间,应天府就开始准备了起来,迎接皇帝归国。
这个时代的朱棣,远远要比原本的时代开心的多。
在原本的时代,朱棣五征漠北,除了前两次有些成效,后面三次都只能说是无功而返。
因为敌人永远不跟他正面对阵,你来我就跑,你走我又来。
但是这个时代,第二次北征之后,朱瞻基就用一座北明山铜矿,将鞑靼和瓦剌残部给笼络住。
火枪的改进,让大明的武力直接升了一个台阶,可靠的热兵器对战冷兵器,即便对方的马再快,也快不过子弹。
少了三次北征,让大明老百姓的负担减轻了不少。如果不是因为西征耗费人力物力巨大,如今的大明,可以算得上国泰民安。
即便是西征耗费巨大,但是别忘了,朱瞻基这些年已经从经济结构和资源上,为大明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大力发展海上贸易,征服东瀛,与欧洲贸易,这些都给大明的经济增强了不少实力。
从南洋运粮,相应地解放了不少生产力,即便是朝廷征了百万劳役给西北运粮,大明依旧不虞粮食短缺。
还有工业的发展,别的不说,只是轴承的出现,就能让板车装的更多,需要的劳力更少。
所以哪怕朱棣发动了西征,如今的大明依旧比原本的历史上更强盛。
还不说因为朱瞻基的先见之明,让大明少了一次农民起义。
特别是东南一带,因为工业的发展,如今的百姓生活远远超过了历史上。
工业发展带来的人力需求,相应地减轻了不少土地兼并。
老百姓不需要一直在田地里辛苦劳作,只要肯下力气,不管是工厂,还是运输环节,还是商业环节,都能找到谋生的渠道。
南洋的粮食源源不断地运来,粮价低廉,一个人做工赚的银子,能轻松养活一个五口之家。
也因为南洋的银子源源不断地运来,粮价低廉,东南的地主们现在日子并不好过,也没有兼并土地的欲望。
粮价低廉,土地不值钱啊。
当然,还有大移民带来的影响。如今的人口太少,总共不到六千万人口,大明还又占据了无数肥沃的土地,免费发放给百姓,三年以后才开始收税。
在家乡活不下去,我也可以到其他地方生活。
就在战争进行进行的最激烈的永乐十九年,搁在以往,战争会严重影响到百姓的生活。
可是这一年,大明似乎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除了粮食产量略微下降,这一年朝廷的税赋增加了三成,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相应有所增加。
而赚的最多的还是內监,如今国库丰裕,内库的金子更是堆成山。
还没有抵达应天府,看到这些报表,朱棣脸上的笑意就一直没有停下过。
这个孙子,干的比自己想的还要好。
这当然不是因为朱瞻基收了更多的税,而是因为现在朝廷内外,文臣武将,全部都被这个孙子收服。
有时候,朱棣也不免有些失落,因为这样看起来,大明有没有自己,一点影响也没有。
但是,他更多的是后继有人的开心。
毕竟,他今年已经六十二岁,而不是四十二岁。
船到宁波,一艘五层的大型楼船替换了朱棣的旗舰。
这艘五层的大型楼船并不比海船小多少,吃水比海船略浅,但是装饰的份外奢华。
船头和船尾各有一座大型的蒸汽机,四个滚轮经过了特殊设计,有深浅两种前进方式,不仅能在河道,也能在大海中航行。
朱棣登上这艘龙舟,都忍不住有一种大开眼界的惊讶。
被朱瞻基按照后世二十万吨豪华游轮内侍设计出来的这艘船,超出了这个时代整整五百年。
坐在这艘船上三层的雅间,看着二层平台上戏班唱戏,朱棣甚至有一种不想下船的感觉。
前来迎接朱棣的王彦和张贵妃说了朱瞻基不少好话,实际上,不用他们说,朱棣出征的这几年间,朱瞻基的行为也无可挑剔。
从宁波返回应天府,舰队全部换装上了蒸汽帆船,因为要从长江逆流而上,普通的海船,需要好几天才能抵达应天府。
但是换了蒸汽帆船,一日夜的时间,就能从入海口抵达应天府。
六月二十六日一早,朱棣的龙舟抵达了应天府阅江楼码头。
以太孙瞻基为首,应天府所有六品以上官员,全部到码头跪迎。
但是这些都没有吸引住朱棣的眼光,他的眼睛,盯在了一辆停在码头上的火车上。
阅江楼码头开始并没有通火车,为了迎接朱棣的归来,特意延长了一段铁路,让火车能直接开上码头。
看着这个钢铁怪物,朱棣楞了半晌,才问道:“这就是火车?一次能载人上千的火车?”
王彦恭敬回答:“如今的火车力量不足,现在能载人五百,一个时辰还能跑出一百六十里。”
关于火车的资料,朱棣早就已经熟知,想到修好了道路,这火车一日就能行驶一千九百里,依旧让他震撼不已。
有了蒸汽机的反作用力,如今的船只靠岸不需要像以前那样硬着陆了。
舰船只是轻轻一顿,就靠在了码头上。几个水手连忙用四根粗绳,前后交叉,将旗舰固定了起来。
岸上响起了剧烈的炮声,朱棣知道这是礼炮,并没有惊讶,但是跟着朱棣一起来大明的西域各国的代表们,却被这炮声吓了一跳。
九声礼炮响毕,岸上的乐师们奏响了礼乐。码头上,以朱瞻基为首,文武百官分列两边,齐声高呼:“恭迎陛下凯旋!”
一声一叩拜,三声完毕,一座铺着红毯的扶梯才被推到了舰船旁边。
朱棣心潮澎湃,一马当先登上了扶梯,从船上走了下来。
码头上,朱瞻基再次跪下高呼:“孙瞻基恭迎皇祖归国。”
而其他文武大臣,包括码头外围的百姓也都纷纷跪下,齐声高呼:“恭迎陛下归国。”
走下了扶梯,朱棣快走了两步,来到朱瞻基的面前。六月的应天府气候炎热,虽然是一大早,朱瞻基的脸上被太阳晒出了一层油汗。
朱棣亲自用袖子替他擦了擦脸,扶着他的臂膀让他起身。“好孙儿,你做的很好。”
“此乃孙儿分内之事,当不得皇祖夸。”
“当得!该夸!”朱棣扶起了朱瞻基,这才面对群臣高呼:“平身!”
众臣平身,朱棣将视线又转回到英姿勃发的朱瞻基身上。他不像文人一样留着长须,而是留着武将一样的短髭。
对于外形,朱瞻基一直是非常在乎的,他像前世一样,将胡子流出了一副对称的几何图形,给他的脸上增添了几分威严。
因为他留了这样的胡子,如今的大明,留大胡子的人少了许多,许多人都以能跟太孙一样的胡子为荣。
在朱瞻基的眼里,自己的祖父确实老了,皱纹已经刻在了他的脸上,原本一直挺直的脊背,现在也不自觉地弯了下去。
但是他身上的气势,却越发强势。显然,征服帖木儿国,让他的自信又强了几分。
朱瞻基扶着他的手臂,轻声笑道:“皇祖当日离京,竞技场还未动工,但是如今竞技场却已经召开了两届蹴鞠大赛。今日皇祖凯旋而归,正当在竞技场召开凯旋大会,奖赏众将士!”
朱棣笑着说道:“朕前些时日看了你让王彦递来的帖子,对你的安排非常满意。今日,朕就听你的安排。”
朱瞻基躬身退后一步,来到朱棣的左侧,扶着他的左臂笑道:“皇祖,请登车。”
今日凯旋而归的将士众多,只是下船,然后全部安排到竞技场去,就要两个时辰,朱棣这个皇帝当然不可能一直等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