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色:字体:[很小标准很大]

第561章 到南州去(1 / 2)

加入书签

后世的澳大利亚,被白人占据,几乎成了欧洲的一个小缩影。

但是现在,白皮人在这个岛上属于外来物种,这里的主体人群是一群不忘初心的土著。

为啥说他们不忘初心?因为他们在这里生活了四万年了,还是跟最开始一样,靠打猎和采集野生植物谋生。

华军水师发现这里的时候,完全把此地当成了世外桃源,他们一度认为这里不存在人类居住。

侯玄演大手一挥,抓紧时间开发占领此地,一时间全国各地的工厂和包工头们仿佛收到了本命的召唤,一场最大规模的建城运动,即将展开。

为了响应此次的建城占地行动,侯玄演亲自在邸报上撰写一篇文章,内容言简意赅。

侯玄演为此地命名为南州,意味着这是帝国的南部,然后号召所有的青年,都随着海船前去建城。

不到南州,不知华之大也...

此时的南州(澳大利亚),独得天时地利,可以说除了文明之外,什么都不缺。

土地肥沃,矿产丰富,海岸绵长,物种繁多......这里是上天遗忘的地方,也是上天眷顾的地方。

曾经有荷兰人到过此地,但是并没有留下来,只是简单粗暴地给这里命名“新荷兰”。

现在荷兰人连满剌加的海峡都通不过了,更别提光命名的新荷兰了。

建造城池比守城什么的还麻烦,好在建筑队都有着丰富的经验,还有匠师馆的工匠和苏州大学的学生帮忙。

皇帝号召青年下海建设南州,作为青年的翘楚集中营,苏州大学当仁不让要扛起这杆大旗,为皇帝争光。

作为校长的彭柱泽,亲自来到金陵面圣,准备前去江宁登船南下。

侯玄演望着一身儒士打扮的彭校长,强忍着笑意,生怕伤害到他的自尊心。

彭柱泽的士庶巾服是非常标准的朱子深衣,上衣二幅,屈其中为四幅,代表一年有四季;

下裳六幅,用布六幅,其长居身三分之二,交解之,一头阔六寸,一头阔尺二寸,六幅破为十二,由十二片布组成,代表一年有十二个月,体现了强烈的法天思想;

衣袖呈圆弧状以应规,交领处成矩状以应方,这代表做人要规矩,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

后背处一条中缝从颈根到脚踝垂直而下,代表做人要正直;

下襟与地面齐平,代表着权衡。

这一套穿在彭柱泽身上,正是违和感爆棚,尤其是他的习惯性的武夫动作,让整个人的气质更加不协调。

当然,彭校长本人不这么觉得,自从当了校长,彭柱泽越来越觉得自己像是一个饱学文士了。

“微臣彭柱泽拜见陛下。”

“唔..哈哈,彭校长,这是要来和朕拜别么?”侯玄演忍得辛苦,只得用拳头捂着下巴,装作咳嗦的样子,使劲笑上几声。

“陛下圣明,微臣马上就要带着手下那帮子学生,前去咱们大华的南州垦荒建城,今日特意来和陛下辞行。”

侯玄演哈哈一笑,说道:“辞行倒不必,朕已经决定,亲自率众前去巡视一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南州之大,不下于半个大华。朕岂能不去巡视一番,将来何以知会天地。”

满朝文武就跟没听见一样,不是他们不想劝,是已经认命了。

陛下是关不住的,三天两头往宫外跑,谁敢谏言他就骂谁。

当今圣上什么都好,就是骂人太难听,朝中有几个老臣,就是因为挨了骂面子上挂不住,一使性子就辞官回乡了。

百官不劝谏,还有很大的一点,就是现在朝廷有钱。

以往的帝王出巡,耗费国库财政,消耗地方的财政,还要祸害百姓。

现在则不一样了,不管多少钱户部都可以轻松拿出来,而且还颇为高兴。因为现在朝廷的首要任务就是花钱,只有朝廷不停地花钱,才会在华朝形成健康的财政链接。

皇帝出巡,耗费巨资,是花钱的一个好办法。

户部尚书早就想上表让陛下巡游了,要不是怕被同僚攻讦,他的奏章都写了好几次了。

彭柱泽一听皇帝要去南州,顿时兴奋起来,咧嘴道:“如此一来,微臣又能伴随陛下左右了。”

侯玄演从龙椅上站起身来,俯瞰奉天殿的臣子,百官一看这架势,顿时明白过来。

陛下要挑人伴驾!

这可是个美差,绝对的美差,不但可以伴驾加深君臣感情,还有机会在陛下面前一展自己的才华。

百官上上下下,挺直了腰杆,雄赳赳气昂昂的,给侯玄演的感觉就像沙场点兵。

侯玄演默默记下名单,随手一摆,小李子将拂尘搁在胳膊上,高声叫道:“有事起奏,无事退朝。”

百官们大部分都紧张起来,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入皇帝陛下的法眼,有机会伴驾前去南州。

当然也有不愿意去的,金陵繁华甲于天下,南州还是一片荒土,两相比较之下,留在金陵也是很多人的向往。

退朝之后,侯玄演兴冲冲地来到后宫,吩咐下去让宦官宫女们收拾一下,准备前去南州。

南州是个好地方,侯玄演已经很久没到海边了,以往他比较畏惧深不可测的大海,因为不管你是帝王将相,还是英雄豪杰,若是遇到海上事故,生命是一样的脆弱。

但是现在华朝的船只,好一点的都是铁皮覆盖,虽然不是纯铁的,里面还是包着木头,但是也比以往的船只坚硬不少。

在登莱水师那里,已经研发出把蒸汽机装到船上的装置,尽管船只的主要动力还是风帆,但是蒸汽机的安装也让速度加快了不少。

侯玄演对此了若指掌,这个世纪是大航海的时代,侯玄演拥有上帝视角,早就对这段历史有个大概的了解,所以他无比重视这一块。

后宫内,前来辞行的妃子们,几乎全是含情脉脉地注视着自己。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