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1章 重大分歧(2 / 2)
伊海涛窝着火,心中笑着摇头,他无法想象以朱敏文的精明老练怎么会把这样一位口无遮拦,近乎“政治白痴”的女人放在副市长的位置上。
“这种借船出海的方法,对于正在发展中的城市来说,确实非常迅速,但不太利于可持续发展,很多开发中的城市甚至由此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唐逸夫说得相对委婉些,“当然,海涛同志是科班出身,在追求GDP方面,谁也没有你在行。”
伊海涛没想到自己的意见竟会遭到其他副市长的公开反对,忍不住以严厉的语气说:“民生工程当然要有保障,但是发展才是硬道理,没有经济规模的发展,怎么去谈保障民生。要发展经济,顾忌这顾忌那,发展又从何谈起?”
伊海涛毕竟是召集政府工作的常务副市长,大家见他真动了怒,也就闭嘴不说什么了,但是,从神情上看得出来,他们几乎都没把伊海涛要共同努力搞好招商引资的要求放在心上。
沈梦芸更是翻翻白眼,冷哼一声,以示仍然表示不服气。她明年下半年才满五十五岁,年初换届要退居二线等待退休,她对没有安排在政协人大再过渡一届很是不满,所以根本不在乎影响。
散会后回到办公室,伊海涛回想起刚才的一幕,仍然怒气不平。
正好楚天舒进来给他倒茶,他招招手,问楚天舒对刚才会议上的一幕有什么看法。
楚天舒作为办公厅的副主任负责做会议记录,完整地目睹了讨论的全过程。他向伊海涛解释道:“老师,这几位副市长在青原市的根基很深,恐怕还是地方保护主义的思想在作怪。”
伊海涛听了,微微摇摇头说:“固步自封,坐井观天,这是经济发展之大忌。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倒是可以理解省委这次选拔干部的政策变化了,就是要打破地域界限,加强干部交流,进一步解放思想,锐意进取。”
楚天舒能体会到伊海涛此刻的心情,忙安慰说:“老师,最近许多可喜的转变都显而易见,肯定有人不愿意看到。您曾经说过,官场上总会有一些人,自己干不成的事,也不想让别人干成。从这个角度来说,也是可以理解的。”
伊海涛频频点头,以示楚天舒说得有道理,随即又苦笑了一下,调侃道:“小楚,在他们眼中我是一个外来户,恐怕也要被他们看成是来抢他们的官位资源的。”
楚天舒看伊海涛说得有些无奈,忙又从另一方面劝解道:“老师,外来户也有好处,就是可以放得开。他们几个在本地关系复杂,都有各自的利益,别看他们现在好像是在联手反对你,遇到利益冲突的时候,他们一样会反目成仇的。”
伊海涛本来只是因为郁闷之极向楚天舒宣泄一下,听了楚天舒这几句,突然脑中闪过了一个不祥的念头:“对呀,投资商还没有引进来,并没有特别明确会损害谁代表的利益,他们怎么会如此心齐呢?一定是得到了某种信号!”
现在的伊海涛非常清楚,如愿当上了青原市的市长,很可能会在政治台阶上继续攀登,但是如果失败了,那青原也就可能成为自己政治生涯上的滑铁卢,为此,他既要努力做出政绩,又不得不谨慎小心,丝毫不敢松懈。
楚天舒也有伊海涛类似的疑问,他通过谭广德,从朱敏文的秘书林登山那里摸到了一点口风,原来真不单单是几位副市长在与伊海涛抗争,而是在青原市建设和发展的大方向上,伊海涛与市委书记朱敏文存在着重大分歧。
伊海涛主张“先外后内”,也就是先集中精力把江北开发区建设好,通过规模效应提高整个青原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然后再来着力实施沿江商贸圈的建设;而朱敏文主张“先内后外”,要求先将市区的沿江商贸圈建设完成之后,再来发展江北开发区的建设规模。
这其中的先后关系并不是纯时间概念,而是强调当前工作的重心和着力点。
伊海涛这么考虑的另外一个因素就是,沿江商贸圈建设指挥部是申国章在当家作主,工作推动起来难度较大,每每都是敲打一次推进一点,所以,伊海涛更愿意把工作重心放在江北开发区的建设上。
但是问题恰恰就出在了这里,棚户区的改造和沿江商贸圈的建设是朱敏文当市长的时候主抓的政绩工程,而江北开发区的建设则是伊海涛召集政府工作之后提出来的。虽然现在这两项工程都由伊海涛在主抓,但主次关系和侧重点的不同,让朱敏文对伊海涛的做法有了不小的意见。
这种猜测很快也在书记办公会上得到了证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