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章(1 / 2)

加入书签

结果还真就闹起来了——怎么能不闹起来?年后瓦剌入贡,王振将回赐削减到往年的二成不到,按人头赏赐的银钱一律免去,两千多瓦剌使臣顿时就炸了锅,闹哄哄被人一路押送回了边境,紧跟着就是瓦剌入寇——怎么能不入寇?

不过,皇帝到底还不算是笨到家了,从他的反应来看,他应该是早料到了瓦剌会有反弹,也想好了应对措施。

他决定御驾亲征。

作者有话要说:今天早!

第283章

对皇帝的奇思妙想,宫中人均已处于见怪不怪的态度了,也没什么好阻止的——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后宫不得干政的祖训下,皇帝是否御驾亲征,那不是后宫中人可以插嘴的,阻止他的事情应该交给文臣们来做。后宫人若是随意开口,指不定还要被文官们诟病呢。

当然,道理是这个道理,可很多时候道理敌不过感情,仁孝、诚孝两位皇后,都离后宫不得干政很远,也是贤名远扬,谁让她们那个时代不一样,和丈夫、儿子的感情也不一样呢?现在太后和皇帝的关系都冷淡到这份上了,还怎么出声?至于太妃,说过一次就被打脸教训了一番,自然也是偃旗息鼓,不会有什么多余而且无用的劝说。

唯独比较担心的,便是皇后和宸妃了,两位女眷应该私下都劝说过皇帝,也都因此遭到冷遇,可能还被斥责过一番,无奈之下,只好联袂来请太后出面,打消皇帝荒唐的念头。

虽然太后、皇帝关系冷淡,皇后对此心知肚明,但该来的时候都有来,该表示的时候也从不曾怠慢,礼数上从无亏欠,因此,婆媳的关系还是比较缓和的,也不是那等无法打开心扉说话的僵冷关系。皇后这会儿心事重重,也是有些病急乱投医的意思,坐下来没一会,便抹起了眼泪。“怎么都劝不回来,好像是早就打定了主意,一定要出去亲征。”

万宸妃也在旁帮腔,“只说是历代皇帝都曾在沙场上经历过血火,他也不能例外……不论妾怎么拿澶渊之盟的事例来劝说,大哥都不肯听从。反而以为妾作不祥之语,反过来责骂了妾身。”

这个比喻的确不恰当,皇后听了,也沉下脸来,有些不高兴地瞥了万宸妃一眼,不过,她性格柔和,却也不曾出口责骂什么——这已经是很不快的表现了。

万宸妃望了皇后一眼,似乎便已经把她的想法给看了出来,便又进一步解释,“宋时辽发大兵攻宋,真宗皇帝临前线督战,士气激扬,故能保住北疆不坠,不必迁都。真宗后以此为得意事,大大褒奖了力主此事,挽回大宋半壁江山的寇准。可即使如此,数年后,王钦若相公不过是寥寥数语,说寇准这是:博者输钱欲尽,乃罄所有出之,谓之孤注。此后寇准终身再未得重用,可见真宗对此语也是深以为然。试想以真宗力保北疆的功绩,事后再思及当时亲临澶州一事,亦是以孤注一掷视之。若是当时城破,又待如何?”

“本朝几位先皇,虽然都是战绩彪炳,但当时北虏力已弱,我朝势强,此出犹如是痛打落水狗。如今的瓦剌如同刚长成的狼崽子,这番含恨叩关,也可说是也先本人多年所欲。大哥自少长在宫中,从未上过战场,先帝昔年领军出兵以前,不知随着文皇帝南征北战去过了多少地方,饶是如此,天子亲自领兵,也没少吃劝谏。”万宸妃侃侃而谈,“凡出兵,须先预不胜,可御驾亲征,却是许胜不许败。古来未见有仗是只能胜不能败的,便是经年老将也未敢如此放言,又何况大哥即使英明神武,也从未真正上过战场呢?”

她引经据典,观点实际、道理清楚,一番话完全体现了她的见识水平——一样的话,钱皇后是绝对说不出来的。徐循不禁和太后对视了一眼,都是看出对方心里想法:当时两人都许万氏堪为皇后,其实这看法并没有错……钱氏都做了几年皇后了,和万氏比,水平依然有差距。

不过,皇帝却也是绝对不会听从万氏劝谏的,徐循问道,“皇帝听了你的说话以后,是否反而动怒,将你狠狠训斥了一番?”

钱皇后进宫不久,便是忍不住眼泪般哭了起来,万宸妃虽然也有委屈之色,但还保持了冷静的态度,诉说完此事,她试探般关注着太后和徐循的表情,听了徐循问话,仿佛是若有所悟,突然也有几分沮丧地吐了一口气,低声回道,“是,大哥很是生气,奴赔罪许久,方才让大哥息怒。”

钱皇后却未对万宸妃的受挫露出喜色,她也有一样的遭遇,“媳妇这儿也是一样,只是提了几句担心大哥的话语,便被大哥斥为妇道人家,没有见识。宫里周妹妹、刘妹妹,也都是如此。”

毕竟都是皇帝嫔妃,在这件事上的利益是一致的,全都不希望他出去冒险。只是由钱皇后、万宸妃作为代表过来说话而已,徐循看了太后一眼,见她犹未有说话的意思,便道,“看来,大郎已经是下定决心了。听说朝中也是反对声连连,但他都不加理会……即使我等说些什么,怕也难以动摇他的念头。”

万宸妃蹙眉道,“虽说如此,可千金之子坐不垂堂,这等险却是不可以冒的。大哥只说我等精锐数十万,瓦剌能战之士不过五万,数倍于敌,必无不胜之理。可战事若是这么简单就好了,妾身家中也是有人上过阵的,从没听说能以人数判断胜负。若是如此,宋代国力数倍于辽,人口也是一样,又怎么会连国土都无法保住?此事无论如何也该阻止大哥,否则,胜固然还好说,若是大哥败了,只怕连国本都将动摇,今后对上瓦剌,我朝天兵将再无勇气。”

她虽然没有明说,但态度已经是很明显了——非常不看好皇帝的领军能力,觉得他出去后的胜算很低,泰半是要败的。更有甚者,已经是为皇帝落败以后国朝的命运担忧了。

毕竟是官宦女儿,从小饱读诗书,才二十岁上下,就已经能看得这么深远了。同样年纪的钱皇后便只能是哭着附和,徐循心里也是有些感慨:可惜了,皇帝长子,却偏偏是为人憨直的周妃所生……

周妃和皇后关系如何,只看她虽然生育了皇长子,今日都不带她来求太后,便是可见一斑了。说起来,宸妃也生的是皇次子,皇后都肯带她来,这就是个风头被盖过了都不计较的软和人,周妃能和她把关系处成这样,可见为人了。

她微微摇了摇头,也不说什么了——为太后说几句话,算是尽过情分,接下来该怎么应对,那是太后自己的事。

太后也不知是怎么想的,一直都是沉默不语,钱皇后和万宸妃都快没话说了,才道,“国朝祖训,后妃不得干预政事,你们怕是还不知道这话的份量。当年皇帝年幼,太皇太后与我也都没有临朝称制,自然是有原因的。领兵出阵这是大事,皇帝智慧,深如渊海,必定是早有盘算,即使一开始偶有小败,那么多名将扈从着呢,也有深悉军事的宦官跟随在侧,难道这些人个个都是废物不成?一旦不顺,皇帝自然会向他们咨询。虽说不算胜先算败,但也没有杞人忧天的道理。此一战,可能不能赢得多漂亮,但终究不会有太大的问题,若是毫无胜算,就是杀了内阁也不会同意出兵的……尔等真以为这是王振的胡闹么?即使看似胡闹,背后也都是有道理在的,朝堂上的事,还是别管得太多了。”

前面的废话基本可以不必听了,重点是后头的信息:太后也不看好皇帝,认为开始必败,但看好战局终究不会太糜烂。毕竟瓦剌窜起不久,国朝这里却是精兵强将,而且还有很多专家参赞,皇帝失败一次后,锐气一挫,脑子也会清醒下来,到时候让专家出手,收拾瓦剌还是很简单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