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2 / 2)
得,金陵的所谓王气,又耽误了一个人的前程。
魏思温反对:“取金陵而守之,难道我们要投于死地吗?”
魏的观点完全正确。但徐敬业没听。徐分兵进击江南,一些州县确实在很快的时间内被攻占,但兵力也分散了。此时,朝廷大军已迫近扬州。徐敬业又返回迎战,还没开打,就已很仓皇了。在当年十一月的高邮之战中,徐敬业的士兵崩溃,这位贵公子一摊手:“奈何?!”
是啊,奈何?冲动是魔鬼。今日之域中,到底还是武则天的天下。摊手的还有骆宾王,望着眼前瞬间变幻的风云,他很想写一首诗。
对徐敬业来说,还是志大才疏,没能真正洞察到时局的真相,即使他选择了直接进攻洛阳,也几乎没有取得胜利的可能。
没错,刚刚经历了李世民开创的“贞观盛世”,整个帝国如日中天,一直是上升势头,李家没有失去人心;至于武则天,也确实有很多人反对她。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要打出反武旗号就能摧枯拉朽。道理很简单:武则天没有朽。李家阵营那边人很多,但老实地执行则天女皇命令的也不少。而且,还都是些有能力有手腕的大臣。在他们当中,虽然有些人内心深处倾向李家,但至少在他们的有生之年并不准备反对武则天。很多人的想法是:女皇你就做这一世,死后把皇位还给李家。也就是说,他们更看重女皇的继承人是谁,而不是一味地抓住武则天做皇帝这个事。
但徐敬业没看到这一点,骆宾王也没看到。
骆宾王是浙江义乌人,现在这个地方是中国最著名的小商品批发地。而骆宾王的一生,在仕途上也着实和小商品一样不起眼。最关键的是,他的格局也不大。这注定了最终的命运。
叛乱很快被平定,六十多岁的骆宾王不知所终,结局成了千古谜团:有人说死于乱军,有的人说投水自杀,还有人认为跳河自杀未成,干脆一口气游到了安全地带,最后到杭州灵隐寺出家了……
关于骆宾王在灵隐寺出家这件事,是唐朝另一位诗人宋之问发现的。
宋之问这个人不怎么样,因为他有一个著名的段子:宋有外甥刘希夷,曾作《代悲白头翁》,其中有一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宋之问大爱,想叫刘希夷把这首诗给自己。刘当然很不情愿。宋倒也有手段,立马叫人用装土的麻袋把这外甥压死了。武则天时代,宋之问依附于女皇的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后宰相张柬之发动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宋之问被贬广东。路过杭州时,过灵隐寺,其夜明月高悬,山川秀朗,宋诗人忍不住吟了两句:“鹫岭郁苕峣,龙宫锁寂寥。”但总觉得不满意,可又不知怎么改。这时,有老僧说:何不用“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宋大惊奇。转天,去拜访老僧,后者已不见。问寺中人,有知底细的道:“他就是骆宾王啊!”
按其说法,扬州起事失败后,徐敬业跟骆宾王都脱险了。围剿者恐武则天怪罪,便随便抓了两个人砍头。不过,也有人说骆宾王渡海去了日本。
徐敬业呢?
高邮战后,徐敬业带少数人逃回扬州,欲顺流出海避难高丽,抵达海陵时被一个叫王那相的部将袭杀,当时斩首二十五人,有徐敬业的弟弟、家眷、同僚。这二十五颗人头被飞传洛阳,呈现在武则天面前。但按另一个记载,人头里没徐敬业。说的是徐曾收养一人,面貌跟自己一模一样,行至海陵时,王那相叛变,杀的是徐的替身。徐本人则带着心腹转向西南,潜行至江西鄱阳湖大孤山。大孤山是鄱阳湖中的小岛,千米长,百米高,三面为悬崖。就是在这里,徐敬业削发为僧,法名住括,和心腹隐藏下来。
按传说,唐玄宗天宝初年,九十多岁的徐敬业在弟子们的保护下,来到南岳衡山中的古寺,居住了下来。一个多月后,他突然对寺中众僧进行忏悔,追忆当年杀人之罪。诸僧感到奇怪,问其究竟,答:“你们知道几十年前有一个叫徐敬业的人吗?”
虽然徐敬业志大才疏,但亦做了常人不敢想的事。不以成败论英雄当是一种历史美德。虽然他不是人们印象中的英雄。他只是没有成功而已。可所谓成功,不就是按自己的意愿和方式去度过人生么?
据说,徐敬业离开大孤山去衡山时,精魂已化为山上之鸟,这种鸟到现在还有,被称为“乞食鸟”。生活在大孤山上的这种鸟,最善于用翅膀搏击。千年以来,它们一直在湖面上翱翔,在孤山上筑巢,鸟瞰着沧桑变化的人间。
第五卷异术:
奇思妙想和创造发明
罗公元懂幻术,最擅长隐身,玄宗求此术颇急。
据说,掌握隐身术的人,如心存善念,二十年后可随意变化形体,这在道术领域被称作“脱离”。再过二十年,则可跻身地仙行列。关于这一点,唐敬宗宝历年间时荆州著名预言师卢山人曾有论断:“世间刺客隐形者不少。真正的刺客死后,尸体通常会消失不见。”又言:“道者得隐形术,能不试,二十年可易形,名曰脱离。后二十年,名籍于地仙矣。”
隐身术
罗公远,鄂州人,修炼于广东罗浮山,是唐朝时著名的道士。
此人虽一把年纪,但面容却如少年,史上载:“罗公远多秘术,尝与玄宗至月宫,初以拄杖向空掷之,化为大桥,自桥行十余里,精光夺目,寒气侵人,至一大城,公远曰:此月宫也。仙女数百,皆素练霓衣,舞于广庭,问其曲,曰《霓裳羽衣》。帝晓音律,因默记其音调而还。回顾桥梁,随步而没。明日,召乐工,依其音调,作《霓裳羽衣曲》。”
这就是唐朝第一舞曲《霓裳羽衣曲》的由来。
当然,没有人认为唐玄宗就真的到了月球。但是,却挡不住另外一种情形,那就是:罗公远采用强大的精神力量,引导玄宗进入了幻境。这并非没有可能。据说,在这盛大的幻境中,玄宗还顺手把一种月宫烧饼放到口袋里。而这,也正是后世“月饼”的由来。
罗公元懂幻术,最擅长隐身,玄宗求此术颇急。
据说,掌握隐身术的人,如心存善念,二十年后可随意变化形体,这在道术领域被称作“脱离”。再过二十年,则可跻身地仙行列。关于这一点,唐敬宗宝历年间时荆州著名预言师卢山人曾有论断:“世间刺客隐形者不少。真正的刺客死后,尸体通常会消失不见。”又言:“道者得隐形术,能不试,二十年可易形,名曰脱离。后二十年,名籍于地仙矣。”
何谓地仙?东晋伟大的道士葛洪在《抱朴子·论仙》中这样描述:“按《仙经》云:‘上士举形升虚,谓之天仙;中士游于名山,谓之地仙;下士先死后蜕,谓之尸解仙。’”《云笈七签》则称:“此飞仙之所服,非地仙之所闻。”
地仙虽是介于天仙与尸解仙之间的“中等仙”。但其魁首依然很厉害:《西游记》里人参果的掌有者镇元大仙。又称镇元子,被认为是“地仙之祖”。修道者一般通过服丹药而成为地仙。比如,葛洪在罗浮山炼丹飞仙后,其弟子黄道人捞了点鼎里剩下的丹药吞吃,遂为地仙。但天然植物里,也有被认为可通地仙之气的,比如灵芝。
灵芝之外,也有一些:“成式常见道者论枸杞、茯苓、人参、术形有异,服之获上寿。或不荤血、不色欲遇之,必能降真为地仙矣。”其中,茯苓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这是一种寄生在松树根上的菌类,外形如红薯,但皮是褐色的,果肉为白色或淡粉色。唐人喜食茯苓。玄宗天宝年间,“处士崔玄微洛东有宅,耽道,饵术及茯苓三十载,因药尽,领童仆辈入嵩山采芝……”
罗公远虽擅长隐身术,但并不准备传给玄宗,可又耐不住皇帝的软磨硬泡,最后被逼无奈,只得从命露两手。于是,玄宗学了起来,但每次都隐不利索,总露出点什么。
罗公远说:“陛下,您贵为一国之尊,不治理国家,却忙着学我们道家这些小法术。如果您真的想全部学会,那一定将怀揣着玉玺走进平常人家,被困于百姓生活中!”
这番话激怒了玄宗,叫人要拿下罗公远。但罗遁形于殿柱中,继续指责皇帝的过失。玄宗叫人把柱子砸开,罗又跑到柱下的玉石里。玄宗叫人劈开玉石,碎成十几块,每块上都有罗的人形。
罗公远施展的奇术让唐宫的人们瞠目结舌。不过,在此之前的一次斗法中,他却败给了密宗大师不空和尚。
不空,天竺人,少年时跟随师父来中土大唐传教,修行高深,为玄宗、肃宗和代宗三代皇帝所尊崇,圆寂后朝廷赠司空、封肃国公,这在高僧中绝无仅有。不空神通广大,据说“能役百神”。有一年,长安大旱,玄宗叫不空祈雨。
不空说:“可。”
玄宗问需不需要去皇家库房走一遭。说这话是有原因的。一年前,高僧一行因捕捉到化身为猪的北斗七星而名震长安。此事在当时流传甚广,段成式说:“成式以此事颇怪,然大传众口,不得不著之。”不久后,玄宗又请他祈雨,一行对皇帝说:“当得一器,上有龙状者,方可致雨。”玄宗带着一行进入库房,遍视珍宝,最后找到一面古镜,上有盘龙。一行拿着这面镜子,最后才把雨祈下来。
而不空说:“设绣座法坛即可。”
当时日本僧人金刚三昧也在宫中,玄宗叫他为不空打下手,设置了绣座法坛。但不空并不登坛,而是随手掏出一个数寸高的用某种木头雕刻成的神人,念咒后掷之于高空,随后那神人缓缓落在法坛上,接下来奇迹出现:神人“吻角牙出,目瞚则雨至”。也就是说,那木质神人慢慢露出角、牙,眼睛开始眨动,就在这时候果降大雨。
大雨下了多日,玄宗又令不空收雨。
不空遂在庭中捏泥龙五六条,放入水中,用梵语骂之,很快雨停。
此日,玄宗将罗公远和不空请至后宫,叫他们比试法术。开始,又叫两个人祈雨,但雨落后,分不清是谁祈下来的。
不空说:“我昨日焚白檀香龙。”
玄宗立即叫人捧水去嗅,果然有檀香之气。不空盛气凌人,转身对罗公远说:“借一下你的玉如意。”
当时后宫殿上有光滑的花石,不空挥舞玉如意,击碎了块块花石。罗公远找不空要那玉如意,不空说:“你来取。”罗公远见那玉如意就在不空手中,于是出其不意猛地一抢,却没抢到。
又抢,还是摸了一把空。
罗公远有些窘,知道这不空确实不简单,他明明看到那玉如意在其手,却怎么摸都是空空的。当时玄宗欲帮罗公远,不空说:“李三郎请不要起来!你现在看到的不过是如意的影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