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鱼鳞图册的奏本一道的,还有刘健的辞呈。
这也是朱厚照今天刚到行宫要和臣子们商议的事情。
他说新疆和山东各有一封奏疏,也是指的这件事。
杨一清的奏疏,他已先和户部尚书、兵部尚书通了气,随后拿出来讨论也没什么意外。
处置方式简单明了:对于哈萨克国的内乱,便是暂时任其发酵,同时秘密接触其国内势力。
等到时机,自然就是一击必中。
朱厚照的对外扩张政策其实算是保守和克制的,但一旦真的动手,那就不会隔靴搔痒。
“……山东巡抚的人选还真是不太好定,希贤公在山东二十年,处处都留下了他的痕迹,主要那里的官员都自号清流,若是去了个不能服众的人,反而会坏了山东眼下的大局。”
皇帝给每个大臣都赐了座,顾人仪便是坐着讲了这番话。
朱厚照听着很有道理,“但这次不答应也是不行了,三年前他就同朕提过,拖来拖去又是三年。而且再拖下去,将来换也还是面临这样的问题。”
知识分子某种程度上最是没出息,一个个嘴上说着宰相肚里能撑船,其实你只要不对他们的口味,他们最是计较和小气,而且说什么也要和你斗。
朱厚照不想在山东掀起这样的风波。
一来,那里常年平稳,不需要他太多担心,这样挺好。
二来,一旦风波起势,最终发展成什么样,会不会外溢到京师,这都不好讲。
总而言之就是不要出乱子。
也正是因为如此,这个人选才要议一议。
现如今的朝堂之上,不是说没清流,但能够媲美刘健、德服山东的清流确实不多。
可能靳贵算一个,但人家是礼部尚书,地位崇高,又没犯错,没道理忽然将人贬到山东去。
顾人仪顺着皇帝的话推荐了人选,“陛下,不若就从山东当地提一人好了。山东布政使顾鼎臣博学多能,遇事敢言,久怀经济,皆所精通。正是山东巡抚的不二人选。”
顾鼎臣确实是个不错的人选,其人素有名望。
算是刘健的左膀右臂。
不过顾鼎臣在正德十一年时,任詹事府左谕德兼翰林院侍讲学士,这是正儿八经的储相之位。
清流得不能再清流了。
而所谓的遇事敢言,则让他对张璁的一些做法进行了疯狂的批判。
张璁也深恨此人。
朱厚照所考虑的是,这个时候他对张璁已经进行较为严厉的打击了,收拾了他手下的一个四川巡抚,还逼着他把官银走私案给办实,
如果这个时候再提拔顾鼎臣这样的人当山东巡抚。
或许会给人一种错误的政治信号,让人以为张璁差不多到时间了,这同样会引起朝堂风波。
而且他也不确定,顾人仪讲这个话是真的认为顾鼎臣合适,还是说……这是在润物细无声的给载垨铺路、给张璁敲丧钟。
对于他来说,理想的清流,至少是要和张璁关系没那么坏的。
朱厚照以前看电视剧听那些个皇帝说,他虽是皇帝但也不是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还不太相信,现在亲身经历才明白,这真是大实话。
像是这些心思,若是没有的话,那就会被清流把控了朝堂上的趋势,这些人不露声色的把局布好,引导着皇帝的行动,真要到这个地步,那这皇帝当得就很失败了。
“还有其他人选吗?”朱厚照出声询问。
吏部尚书王琼总归是躲不过这样的问题,“启禀陛下,微臣推荐广东布政使欧阳铎。其人外修文学,内修品洁。仕虽通显,家具萧然,是不可多得的清廉之官。正德十八年,欧阳铎为福州知府,吏部考核,天下第一,当年升广东布政使,微臣观其在广东为政,以民为本,不改初心,在闽粤两省颇有声望,微臣以为,即便是山东巡抚,欧阳铎也足可胜任。”
“恩。”
王琼很会抓皇帝的心思。
朱厚照的用人之道,是既顾着下放锻炼,同时一旦认准,那是坚决快速的提拔。
大明朝这架官僚机器已经很完整了,不需要个人有什么特别能力,而且皇帝非常勤政,重大的事情轮不到你来决策,小事情么,只要经过锻炼认为你具备相应的处置能力,那基本都是没问题的。
知府、布政使都干过,成绩还不错,那巡抚也没啥问题。
不过,这种官场老狐狸说出的话,乍一听那真叫一个端方有理,没有私心。
但实际上欧阳铎却是清流的不那么彻底的人。
其实在天下清田令以前,大约正德八年左右,欧阳铎在浙江建德任知县。
当时那会儿哪有什么天下清田令,士绅除优就更别提了。
但欧阳铎却能干出‘分平民百姓的徭役之半给士大夫’的事情。
所以正德十一年,张璁到处推动天下清田令,欧阳铎是什么话也没说过,他清楚老百姓真实的负担。
但欧阳铎确实也不是张璁一派的人。
而之所以把这个天下第一给他,一方面是欧阳铎确实在为官时想了很多办法平均赋役,很受百姓称赞,另一方面也是张璁作个姿态,笼络人心。
否则第二、第三可能给他,第一大部分时候是和成绩没多大关系的,除非你真的有亮瞎所有人眼睛的政绩。
因而从这个角度来说,王琼推荐的这个人,虽说没有加强张璁多少,但是没有把这个重要的位置让给那群所谓的清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