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1 / 2)

加入书签

她的最后一线希望,是皇帝为了当初的承诺,再救她一次。

可晏然和皇帝挑明了。玉佩的事,成了两人间一场荒唐的误会,郑褚眉眼丝毫不动地低垂着,语气平静却隐有讥刺地告诉她说:“陛下和充容娘娘都说了,这事儿够调侃一辈子的。”

一辈子,他们会一起过一辈子。

皇帝下旨赐她一死,她唯一的愿望,是拖晏然一起死。他不要她,她就要让他难受;晏然让她不快,她就要让晏然死。

她告诉郑褚:“我有东西要面呈陛下。”

郑褚面无表情:“有什么东西,我转交就是了,陛下怕是没东西见你。”

“尹氏的血书就是郑大人转交的吧!”她凄然笑道,“你以为我还会信这些么?你们一个个都帮着晏然!”

郑褚不耐地瞥了一眼旁边放着三件东西的托盘:“既不肯给,就赶紧从命吧。”

“不让我见陛下,这东西自有办法到帝太后手里!”她阴测测地笑着。

这招果然很管用,郑褚滞住了。如同人人都知皇帝喜欢晏然一样,太后不喜她也是人尽皆知的事。谁也不敢打这个赌,如果帝太后真的拿住了把柄不顾皇帝的心思赐晏然一死,那是谁都担待不起的罪名。

郑褚带她到了成舒殿前,这个她很熟悉的地方。她无数次地设想过,会不会有那么一天,她可以以嫔妃的身份出现在这儿,和他谈笑。

看来没机会了。

她将荷包和信封交给郑褚,荷包里是骠骑将军霍宁给晏然的信,信封里是晏然回给霍宁的信;荷包里的信是真的,信封里的是她假造的,她练字一门灵,可以轻而易举地模仿别人的字迹。

她想,皇帝和晏然间有那样多的隔阂,有这封信在,晏然必定逃不过一劫了吧。她望向大殿深处,只觉得晏然被吞没在了里面,心中一阵快意。

可短短片刻之后,晏然出现在她面前,一句句地质问她原因,自知是一死的她,也一句句回答了这些原因。

她说:“就算我死了,也还是会恨你的。”

不就是赐死么,怕什么。

晏然却告诉她:“杖毙。”

是她两次欺君,赐死太便宜她了。是皇帝的意思,是她一直爱慕的人要她这样死。

她的心已经死了。

晏然回到殿里去,宦官走过来,一杖又一杖地落下。起初,都是打在无关紧要的地方,让她受尽痛苦而不死。她拼命忍着,不肯让他听见,也不愿让晏然蔑笑。

可她到底还是喊了出来,一声高过一声。

自殿里,迸发出一阵大哭。是晏然的声音。

婉然艰难地抬起头,望向殿中切了齿。她看不到他们,却能想象得到,皇帝现在该是如何哄着晏然。往事在剧痛中一幕幕划过眼前,她还依稀记得,太是太子的当今天子思忖片刻后说:“叫婉然把。”

入府后的第二天,歇下来的她,对府中的其他下人一福身,说:“我叫婉然,皋骅人。”又对怡然和晏然说,“姐姐多多关照。”

晏然和怡然便亲昵地拉过她的手,对众人道:“以后她就是我们的妹妹,谁也不许欺负她。”

然后,她听到自己对晏然说:“御前三然……我不过是个凑数的吧。”

她看到那个白天,太子扶起她对她说:“起来吧,回去歇着。”

画面一转,面前的容貌变得成熟了许多,冷冷地对她说:“你该清楚,是你害了她。”

“朕怕每天见到你会忍不住杀了你,连晏然交代的最后一件事也做不好。”

原来,自始至终,她都争不过。

此生,她风光过没落过。唯一的憾事,便是那自幼相熟的人占尽了风光,夺尽了她所爱之人的爱。

她自己也想不清,这是否能算是爱。但是她很清楚,她心中因此生了无尽的恨。

作者有话要说:【注释】

1关于晏然为啥会在太子书房里读书……这事儿在独立番外《当年晏语》里提过,木有看过的菇凉可以看一眼咳咳

独立番外是不会入v的……

2“牢食”。牢食是指汉民族传统婚礼中“同牢礼”所用餐食。

3关于“宫女只许侧睡”。这个是在《宫女谈往录》里看到的,是清代宫女的规矩,之前有木有不太清楚,因为剧情需要就用上了……

208

我始终相信,命再好的人,运气也是有限的。或者说,做得坏事太多,总会让自己的运气消失殆尽。

入夏的时候,往梧洵行宫避暑的行程还未定,帝太后却忽然病了。如此虽是不能去避暑而要在锦都忍受炎炎夏日,我心中却仍是畅快不已。

帝太后,我对她并没有太多的恨。即便她的侄女赵姬害了我、她对我也有许多偏见,但平心而论,许多事都怨不得她。她护赵姬,是为了赵家;对我的偏见,是因为宏晅为了护我几乎和她撕破了脸。

哪个做母亲的,也不会高兴自己的儿子为了一个女人、且还是个妾室说出与自己母子情分已尽的话。

之所以心中畅快,只是因为庇佑赵姬的这个人即将护不得她了。就算她不病死,也再没有气力和闲心去操心后宫的事了。

我也想尽最后的孝道。是以几乎日日带着阿眉去陪她,她对阿眉愈发地亲近起来,对我也宽和的多了。

“这丫头生得像你,长大了必是个美人儿。”在我侍奉她喝完药后,她说了这样一句话,“必给她找个好人家,循你的心思,和夫家举案齐眉。”

我心下忽地有几分唏嘘,垂下眼帘淡笑着一福:“承太后吉言,臣妾便等着太后有朝一日给阿眉赐婚了。”

她轻轻一叹。缓了缓神又笑问坐在她榻上玩的阿眉:“阿眉日后想嫁个什么样的人啊?”

我禁不住地一笑:“太后,她还不到三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